三、如何杜绝摆拍?(铲除摆拍毒瘤,媒体切莫投鼠忌器)
摆拍,既然成了新闻的一道硬伤,成了媒体的一个毒瘤,那么,一向素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电视媒体和新闻记者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来,从每一条新闻做起,将摆拍逐出媒体武林。
那么如何杜绝摆拍?我认为除了要加强对记者的新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之外,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牢固树立新闻的抓拍意识。
抓拍,应该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拍摄方法。所谓抓拍,就是在认真采访的前提下,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灵活抓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一般来说,挑、等、抢,是抓拍的主要途径。这种拍摄方法排斥对采访对象的干涉、支配、摆布、导演,尽量避免破坏被拍摄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发展进程。这样的拍摄方法是由电视新闻同步地记录和报道现实生活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②]
2.正确合理的使用补拍。
其实,容易使记者陷入摆拍误区的一般是过去发生的、能吸引观众兴趣的事件性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没能有幸在场,无法抓拍抢拍,那么如何还原当时的情境,并非只有摆拍这一条路,补拍,在这种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何补拍?让当事人重新表演一回?那样做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摆拍,不可取。合理的正确的补拍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让当事人追述或回忆当时的情景。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涉及到当事人、利益相关者和旁观者,记者必须让他们开口说话,他们的回忆和讲述,即使没有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但是比起事后的摆拍,都显得真实可信。 亲临事件发生的现场,拍摄事件遗留的环境、物品等画面信息 事件发生时的现场,一定会遗留下来当时的某些信息,火灾后烧焦的土地房屋,车祸后的损毁车辆碎片,见义勇为者使用过的武器工具等等,这些画面信息,配合当事人的讲述,会把观众带回到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时空,收到摆拍所无法达到的客观真实的收视效果。 设置悬念,以记者调查的形式再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比如央视《新闻调查·山阴的枪声》,讲的是过去发生的已经被法院一审判决了的一个事件。怎么再现过去?记者通过细致地了解案情和初步采访,设置了几个疑问,既刘洪胜是故意杀人还是手枪走火?刘洪胜为什么会故意杀人?李淑莲一家为什么会连遭厄运?这么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为什么会拖了几年之久?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随着谜底的一个个被揭开,事件的整个过程清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探寻真相中再现历史,这是《新闻调查》擅长的表现手法,从这个手法中,我们学会了讲好故事,同时又避免了导演摆拍等不正确的采访方式。
[①] 朱羽君.电视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 饶立华.电子媒介新闻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