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摆拍----电视新闻的硬伤
摆拍----电视新闻的硬伤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杨晓丽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摆拍 电视新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摆拍是一种特殊的取材方式。因其干预现场,破坏生活原生态,而被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理论界所否定。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在当今的电视荧屏上,摆拍现象却成泛滥趋势,严重地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与媒体的公信力。

  【关键词】摆拍 电视新闻

  什么叫摆拍?朱羽君教授曾这样定义:所谓摆拍,是指电视采访中,记者直接指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按记者的意图进行表演式的谈话或行为。[①]很明显,在电视新闻中,真实是第一要素,而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摆拍,则是一种错误的应该被禁止的工作方式。

  然而,在当今的电视荧屏,被指挥的、被导演的新闻比比皆是。在某省级卫星频道,反映某市环卫工人排练千手观音的新闻中,环卫工人穿着崭新的统一服装,在街头随着领队的哨声,齐刷刷的集合,齐刷刷的奔跑。在街头就摆起了千手观音,镜头推进时,环卫工人的脸,都是化了浓妆的。观众看到的仿佛不是新闻而是一场文艺演出。在北京卫视的一档农村节目中,说的是几年前发生的农村科技带头人的事迹,记者明显没有机会抓拍,可是画面上几位主人公竟重演了一遍当时的情景包括对话。看起来假模假式,极不舒服。

  一、摆拍的历史及存在原因:(摆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其实,摆拍的历史由来已久,在电影新闻的早期被广泛使用。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声画摄录不能一次完成,同时胶片价格昂贵,又不能重复使用。因此在早期的新闻摄录中,一次性抓拍很难实现,摆拍就成了电影新闻的主要拍摄手段。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就大量使用摆拍,效果很好,片子很美。但是因为摆拍而导致弗拉哈迪一家患上感冒的故事流传至今。

  电视诞生后,新闻采访仍然沿袭电影的拍摄手段,大部分新闻仍然靠摆拍得来。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的诞生,电视新闻采访实现了摄录一体化,同时,磁带代替了胶片,电视新闻抓拍才得以真正实现。但是,为什么在今天技术如此进步,观念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历史时期,摆拍仍然大行其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1.大多数记者对新闻理论了解不够,对新闻真实性原则认识不深,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真实理念。这与新闻队伍中知识结构复杂,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人不多有直接关系。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容易出这样的差错。

  2.采访的基本功不到位,记者不会用“心”去采访。采访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采访对象了解不深,观察不细致,因此在拍摄现场反应迟钝,不具备新闻敏感,即使碰到好的细节画面也会失之交臂。一些初学者往往如此。

  3.责任心不强,急功近利是一些记者依赖摆拍的主要原因。有了摆拍,记者可以花很少的时间,拍出很多很好的画面,省时省力又省钱。据说某部纪录片,由于使用摆拍,只用了7天时间,300分钟的录像带,只花费了2千多元钱,片子不仅完成还获得了优秀奖。真是事半功倍,名利双收。

  4.对新闻娱乐化的过度追求,怂恿了一些记者为追求所谓的理想化效果而不惜摆拍造假。比如,某家电视台在反映公安战士打黑专项斗争成果的新闻中,为了吸引观众,为了达到所谓的戏剧化效果,竟然找普通群众扮演黑社会头目,让公安人员重新表演了一番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而节目中并未注明“情景再现”之类的声明或解释。其欺骗造假行为何其严重。

  二、摆拍的负面影响:(摆拍犹如罂粟花,既有诱惑力也有杀伤力)

  摆拍的理想化效果对于记者来说,犹如罂粟花既有诱惑力也有杀伤力。2008年5月13日,CCTV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向《新闻联播》提供了一条新闻,节目当中出现奥运火炬手捐款后合影留念时拍的画面,画面中捐款人做出了捐款动作,但手里却没拿钱,给观众造成误解。央视《新闻联播》、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就此事道歉并解释。2007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纸馅包子事件,彻头彻尾就是记者的摆拍造假,北京电视台为此向全国的观众道歉,影响极大。

  摆拍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记者在新闻现场,对采访对象摆布命令,使其按照记者自己的意图说话行事,已严重地破坏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破坏了新闻所追求的原生态,新闻的最本质的要素--真实性已经不具备了,这样的新闻还称其为新闻吗?

  2.摆拍不利于提高记者的观察力,不利于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摆拍的省时省力,会使记者产生依赖心理,长此下去,记者会逐渐的丧失新闻敏感。面对新闻事实,他不是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不是用心的挖掘现场有价值的信息和细节,而是把功夫用在如何去摆拍,如何让摆拍的效果更好,这样的记者连同他所摄制的新闻,是不会有任何的前途与生命力的。

  3.摆拍使采访对象及观众失去信任,降低新闻的公信力。

  摆拍过程中,记者指手画脚,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让采访对象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很令采访对象反感。记得一位曾接收过电视记者采访的朋友事后对笔者说:“新闻采访就是那么回事嘛,像拍电视剧似的,不得当真的。”摆拍,对媒体形象的破坏,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由此可见一斑。

  摆拍尽管画面很完美,形象很逼真,但是其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反应还是不如抓拍的自然真实。以获奖纪录片《雾谷》为例,优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尤其是一些典型的细节,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可以说,雾谷的构思、拍摄、直到后期的编辑制作,都可谓是精心打造。但是,其中摆拍的痕迹太重,因为摆拍,主人公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很生硬造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收视效果。笔者当时一边收看一边思索:是把它当做纪实片看待还是当做文艺片看待呢?再如某家卫视播过的一则新闻,说的是在某海滩上,由于海水涨潮,一个游人被困在水中一块礁石上,岸上的人们展开了营救。尽管解说词说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可是画面上,趴在礁石上的人并不怎么害怕,营救的人们也不怎么紧张,一闪而过的画面上竟然有人在偷笑。很好的一则新闻看起来很不舒服,感觉很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事件发生时,记者并没有在场,而是事后导演当事人重新表演了一番。事后的表演,怎么能逼真的再现当时的紧张气氛呢?

  应该说,电视新闻借助其现场性、时间同步性和声画一体等诸多特性,造就了电视新闻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自然真实。有研究显示,自8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的信任度就远远的超过了报纸,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最近几年来,信任度却有所下降。原因自然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摆拍的泛滥。摆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信任度,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广西医学《广西医学》
《广西医学》杂志,于197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122/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病例报告、...
山东环境《山东环境》
《山东环境》是环境保护刊物。以“防治污染,改良生态,促进四化,造福人民”为宗旨。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介绍研究成果、先进技术;切磋业务工作,探讨对环境问题的见解和对...
海南人大《海南人大》
《海南人大》(月刊)创刊于2001年,是由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主办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期刊物,海南人大杂志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原则,编辑部认真负责编辑每期刊物,做到刊...
社会学评论《社会学评论》
《社会学评论》双月刊,创刊于2013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 《社会学评论》的办刊宗旨是: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
泸天化科技《泸天化科技》
《泸天化科技》(季刊),创刊于1997年,由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本刊报道我公司化肥与甲醇、油脂化工生产相关的设计、科研、生产、建设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
大众科技《大众科技》
《大众科技》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235/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农业及产业...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