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摆拍是一种特殊的取材方式。因其干预现场,破坏生活原生态,而被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理论界所否定。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在当今的电视荧屏上,摆拍现象却成泛滥趋势,严重地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与媒体的公信力。
【关键词】摆拍 电视新闻
什么叫摆拍?朱羽君教授曾这样定义:所谓摆拍,是指电视采访中,记者直接指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按记者的意图进行表演式的谈话或行为。[①]很明显,在电视新闻中,真实是第一要素,而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摆拍,则是一种错误的应该被禁止的工作方式。
然而,在当今的电视荧屏,被指挥的、被导演的新闻比比皆是。在某省级卫星频道,反映某市环卫工人排练千手观音的新闻中,环卫工人穿着崭新的统一服装,在街头随着领队的哨声,齐刷刷的集合,齐刷刷的奔跑。在街头就摆起了千手观音,镜头推进时,环卫工人的脸,都是化了浓妆的。观众看到的仿佛不是新闻而是一场文艺演出。在北京卫视的一档农村节目中,说的是几年前发生的农村科技带头人的事迹,记者明显没有机会抓拍,可是画面上几位主人公竟重演了一遍当时的情景包括对话。看起来假模假式,极不舒服。
一、摆拍的历史及存在原因:(摆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其实,摆拍的历史由来已久,在电影新闻的早期被广泛使用。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声画摄录不能一次完成,同时胶片价格昂贵,又不能重复使用。因此在早期的新闻摄录中,一次性抓拍很难实现,摆拍就成了电影新闻的主要拍摄手段。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就大量使用摆拍,效果很好,片子很美。但是因为摆拍而导致弗拉哈迪一家患上感冒的故事流传至今。
电视诞生后,新闻采访仍然沿袭电影的拍摄手段,大部分新闻仍然靠摆拍得来。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的诞生,电视新闻采访实现了摄录一体化,同时,磁带代替了胶片,电视新闻抓拍才得以真正实现。但是,为什么在今天技术如此进步,观念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历史时期,摆拍仍然大行其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1.大多数记者对新闻理论了解不够,对新闻真实性原则认识不深,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真实理念。这与新闻队伍中知识结构复杂,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人不多有直接关系。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容易出这样的差错。
2.采访的基本功不到位,记者不会用“心”去采访。采访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采访对象了解不深,观察不细致,因此在拍摄现场反应迟钝,不具备新闻敏感,即使碰到好的细节画面也会失之交臂。一些初学者往往如此。
3.责任心不强,急功近利是一些记者依赖摆拍的主要原因。有了摆拍,记者可以花很少的时间,拍出很多很好的画面,省时省力又省钱。据说某部纪录片,由于使用摆拍,只用了7天时间,300分钟的录像带,只花费了2千多元钱,片子不仅完成还获得了优秀奖。真是事半功倍,名利双收。
4.对新闻娱乐化的过度追求,怂恿了一些记者为追求所谓的理想化效果而不惜摆拍造假。比如,某家电视台在反映公安战士打黑专项斗争成果的新闻中,为了吸引观众,为了达到所谓的戏剧化效果,竟然找普通群众扮演黑社会头目,让公安人员重新表演了一番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而节目中并未注明“情景再现”之类的声明或解释。其欺骗造假行为何其严重。
二、摆拍的负面影响:(摆拍犹如罂粟花,既有诱惑力也有杀伤力)
摆拍的理想化效果对于记者来说,犹如罂粟花既有诱惑力也有杀伤力。2008年5月13日,CCTV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向《新闻联播》提供了一条新闻,节目当中出现奥运火炬手捐款后合影留念时拍的画面,画面中捐款人做出了捐款动作,但手里却没拿钱,给观众造成误解。央视《新闻联播》、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就此事道歉并解释。2007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纸馅包子事件,彻头彻尾就是记者的摆拍造假,北京电视台为此向全国的观众道歉,影响极大。
摆拍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记者在新闻现场,对采访对象摆布命令,使其按照记者自己的意图说话行事,已严重地破坏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破坏了新闻所追求的原生态,新闻的最本质的要素--真实性已经不具备了,这样的新闻还称其为新闻吗?
2.摆拍不利于提高记者的观察力,不利于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摆拍的省时省力,会使记者产生依赖心理,长此下去,记者会逐渐的丧失新闻敏感。面对新闻事实,他不是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不是用心的挖掘现场有价值的信息和细节,而是把功夫用在如何去摆拍,如何让摆拍的效果更好,这样的记者连同他所摄制的新闻,是不会有任何的前途与生命力的。
3.摆拍使采访对象及观众失去信任,降低新闻的公信力。
摆拍过程中,记者指手画脚,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让采访对象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很令采访对象反感。记得一位曾接收过电视记者采访的朋友事后对笔者说:“新闻采访就是那么回事嘛,像拍电视剧似的,不得当真的。”摆拍,对媒体形象的破坏,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由此可见一斑。
摆拍尽管画面很完美,形象很逼真,但是其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反应还是不如抓拍的自然真实。以获奖纪录片《雾谷》为例,优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尤其是一些典型的细节,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可以说,雾谷的构思、拍摄、直到后期的编辑制作,都可谓是精心打造。但是,其中摆拍的痕迹太重,因为摆拍,主人公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很生硬造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收视效果。笔者当时一边收看一边思索:是把它当做纪实片看待还是当做文艺片看待呢?再如某家卫视播过的一则新闻,说的是在某海滩上,由于海水涨潮,一个游人被困在水中一块礁石上,岸上的人们展开了营救。尽管解说词说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可是画面上,趴在礁石上的人并不怎么害怕,营救的人们也不怎么紧张,一闪而过的画面上竟然有人在偷笑。很好的一则新闻看起来很不舒服,感觉很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事件发生时,记者并没有在场,而是事后导演当事人重新表演了一番。事后的表演,怎么能逼真的再现当时的紧张气氛呢?
应该说,电视新闻借助其现场性、时间同步性和声画一体等诸多特性,造就了电视新闻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自然真实。有研究显示,自8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的信任度就远远的超过了报纸,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最近几年来,信任度却有所下降。原因自然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摆拍的泛滥。摆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信任度,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