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时,庄子在引用美的规律来阐明自己观点的创作中,明确显示了自己力图摆脱现实的思想,对现实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和许多的具体技艺,比儒家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感和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显示出他对审美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系统认识的密切关系。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这种创作风格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另外,道家关于“技”和“道”的许多著名的寓言,也涉及审美与艺术创作的某些特性,包含了对艺术创作中所要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统一的认识。所谓“以天合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坐忘”、“心斋”等等说法,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审美与艺术而言,但其思想实质和审美与艺术创造相通,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说明,并且提到了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高度。
总之,与儒家思想相比较,道家思想明显缺少那种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然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的不足与弱点,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以及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创作思想,则对后人在审美意识和创作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沿袭道家思想的一些文学家,就有
阮籍、
陶渊明、
李白、
苏轼、
辛弃疾、
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对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和创作方面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1]于民、孙通海:《美学名言名篇选读》(先秦两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
[2]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