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以老子和庄子位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它与儒家美学思想既对立又互补,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基。道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哲学基础之上,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消极和避世思想,但由于其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和谐的审美观点和浪漫主义的审美创造思想又较儒家美学思想有所进步,对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 审美艺术 审美创造 浪漫主义
从春秋时代开始,不少思想家提倡以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这个基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找美,认为审美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无为”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道家美学思想,我们却可以发现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积极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作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第四十一章)
就老子的本意来讲,“希”与“无”指的是哲学上的绝对虚无的境界,这种观点是为了否定现实、否定审美艺术和否定后天的人为创造,这些都无益于审美艺术的发展。这种认识不仅为去知、去欲、绝圣弃智提供了依据,也为否定音乐、纹饰、抛弃五生五色和追求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由于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同时由于儒家审美观所带来的缺陷,以及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实际要求等各方面的原因,却使它在审美艺术的创作欣赏中常常起到某些积极的作用。他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在这种本末、高下之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老子看来,道和无是至善至美和无比伟大的,而具体的物、有只是道的显现。因此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直到今天,人们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追求的一种意境之美或者虚实结合的思想都是来源于老子的这个观点。这个思想后来被庄子明确提出是一种重返自然的“素朴之美”。
(二)重返自然的素朴之美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内篇》)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内篇》)
道家思想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此外,道家思想极力反对世俗污浊、采取了逃避现实的态度,并从理论上反对艺术,反对雕琢,要求无为、无知和无欲,要求退回到太古去,但在实际上却不可能摆脱社会生活对它的影响。但是这种态度却超出了儒家以政治伦理来看待自然的局限,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思想家采取了一种超出实践功利的主观态度,“逍遥乎游于无限广涯”,达到了儒家思想所未达到的物与我、情与景的天然淡泊的境界。这样,虽然老子和庄子否定声色之美、否定艺术美的同时,在返回自然的途中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在否定雕琢之美的同时,发现与肯定了素朴之美;在否定五声、五色的声色之美的同时,发现了“无声”“无色”之美。
[1]道家的这种追求素朴之美的思想在于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
(三)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
由于道家美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那么我们还可以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待它在审美创造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就创作方面而言,老子和庄子提出了物我关系、物欲关系、情理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言的主张。这些主张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在审美创作中的物我关系、创作者的主观态度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因而为后世一些美学思想家和文艺家所吸收,并结合个人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加以发挥。
其中,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中“希”与“无”的积极影响体现的极其明显,它促使音乐、绘画从一味追求形式上的雕琢转向质朴自然,从单纯、孤立地追求可感的声色,转向整体全面的把握。甚至在审美方面,它也要求人们不应拘泥于感官的直接感受,要超出听得到、看得到的局限,而应进一步将审美的直接感受与内心的想象、联系结合起来,从音色复杂变化的过程中,体味无穷的审美意境。这样就促使人们在创造欣赏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地提高审美和创作能力。所以说,美的创造,便是无中生有。“无”,预设了无限的时空可能性。因此,老子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预设了本原意义上的逻辑原点,使思想与思维超拔于经验性存在,从而开启美之创造的智慧之门。
[2]
老子关于“和”的观念,虽然是朴素的,但有着深广的含义和内容,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素朴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统一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老子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是最高的美,这种自由发展又绝不是反社会的,他丝毫不否定人的发展。“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无疑将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思想。
庄子自己的创作也是如此,他在阐明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时,也曾经大量引用了对美的规律巧妙加以把握的实例,他对无声之乐、至乐以及天籁的赞美任其自然逸放,从内容到形式都尽显嬉笑怒骂,以一种纵情的姿态表现其真实情感。 例如,庄子所描绘的那种“卒无尾,始无首”,听之“始于惧,次之怠,卒之与感”的音乐审美心理变化过程的表达,不仅是庄子个人的主观想象,而且是对上古以来反常浪漫的非中和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楚国古老民间音乐的审美经验的一种概括,这种注重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的思想,对后世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