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感觉不同于普通的生理感觉,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艺术感觉最终来源于生活,相对欣赏来说叫美感,对于普通人和艺术家都有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艺术感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艺术、天才、灵感等的本质。
【关键词】:感觉 艺术感觉 美感 艺术创作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同学对感觉并不陌生,但要在课堂讲清楚并如容易,尤其是艺术感觉。。 感觉和艺术感觉 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感觉着,不借助于感觉,我们就无法知道任何客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也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是坐着还是站着。这是普通的生理感觉,而艺术感觉是客观事物所唤起的形象、情感等,可以说艺术感觉就是艺术地去感觉。例如,在秋天,我们看到黄色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是生理感觉;而有的人“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因而感慨万千,甚至不甚悲伤,这就是艺术感觉了。可见生理感觉和艺术感觉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首先,生理感觉是客观的,感觉到的是对象的客观属性,因此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艺术感觉则更是主观的,感觉到的是对象唤起的形象、情感等。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艺术感觉,例如被陆游感觉为“独自愁”的梅花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在“丛中笑”。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觉,例如陆游在夜间听到同样的雨声,高兴时的艺术感觉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苦闷时的艺术感觉则成了:“西家船漏湖水涨,东家驴病街泥深“。
其次,生理感觉不带情感,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总在不知不觉地产生感觉,又在悄无声息地遗忘这些感觉,可以说生理感觉是自生自灭的。而艺术感觉的发生需情感的驱动,一个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产生艺术感觉的,同时艺术感觉的结果是既会强化这种情感又可能让人产生表达这种情感的愿望。例如陆游就是因为正“独自愁”才会觉得梅花也在“独自愁”,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同时陆游也正是通过梅花这一形象表达他的愁绪。
再次,生理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艺术感觉既可是个别的,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笑靥等,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毛泽东眼中的梅花就是一个“迎春”、“报春”、“笑春”的完整的形象。 艺术感觉的特性:现实性和独特性 艺术感觉的现实性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艺术感觉都是由现实生活所触动的,例如张抗抗在《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中就以亲身感受谈到艺术感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她一次到一个农场去体检生活,碰到一位她以前认识的老场长,发现他衰老了许多,而他那又厚又多的头发更是深深刺激了她的情感和想象,使她立刻觉得眼前这位老人与辽阔的荒原已经融为一体,一个艺术形象在她脑海里应运而生,于是开始了创作。②可见艺术感觉和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但是艺术感觉又不同于生活,艺术感觉具有独特性。首先,艺术感觉的感觉器官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③因此有的民族有的地域的人感受音乐感的耳朵更发达,而有的民族有的地域的人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更发达,这样他们对同一对象产生的艺术感觉也必定不一样。其次,人们的艺术感觉还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例如梅兰竹菊在中国画家眼里是四君子,这对于西方人却很难想象。再次,艺术感觉还受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异的影响,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艺术感觉就与欣赏者的生活体检和经历、所处的地位和境况等相关,这些也就是接受美学所说的“期待视界”,欣赏者的“期待视界”不同,艺术感觉也就不同。正是由于艺术感觉的这种独特性,使得艺术虽来源于生活却又远远不同于生活。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普鲁斯特说:“世界在他人眼中与在我们眼中是不尽相同的。倘若没有艺术,他人眼中的世界对我们就如同月球一样陌生。幸亏有了艺术,我们才不至于只知道自己这方世界,而是看到了千姿百态的世界,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世界,它们之间的区别胜过无限的宇宙中的那些世界之间的区别。” 产生艺术感觉的主观条件 敏锐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获得美的享受。特别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敏锐的艺术感觉更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制造美,从而美化我们的生活。但艺术感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获得敏锐的艺术感觉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要有超功利的心境。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分析人们看待梅花的三种态度是认为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都不是欣赏梅花的正确态度,只有“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它,赏玩它”才能获得美感,这就是美感的态度。④摆脱科学态度的束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容易,难的是涤荡实用态度的困扰,尤其是在盛行工具理性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超功利的心境,不能对个人的荣辱得失过于斤斤计较,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所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⑤
其次,内心要充满情感,要对世间万物充满爱和同情,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恋爱中的男女个个都是诗人、艺术家,就是因为热烈的情感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艺术感觉、发现美。
第三,多接受艺术品的熏陶。艺术品都是艺术感觉的凝聚,更利于培养我们的艺术敏感性。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⑥历来大艺术家对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十分熟悉的。正是对世界的爱和艺术的熏陶使得他们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从而不断从生活中积累、提炼创作的素材,使他们在创作时往往“一发而不可收”,仿佛有神灵附体,仿佛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天才,其实只不过是他们将在生活中感觉到的东西日积月累的结果。
注 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页。 张抗抗《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第81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第87页,第87页。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第13-14页。 ⑥《歌德谈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第32页。 On Art Sense Chen-Zhongwen
《数学教育学报》
《生物信息学》
《航空工程进展》
《比较管理》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