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专业制图也是环境艺术学生需要十分重视的一门基础课程。这样可以及早的帮助他们培养严谨理性的学习及工作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尺度的概念,以培养学生们善于用图纸跟他人交流的能力。
(二)整合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横向发生在专业课程之间,也应该纵向贯穿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比较普遍的现状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纵向衔接和贯通。学生进入专业课后,总感到专业设计很神秘,不能自动地将基础课的习得成果迅速、有效地迁移到具体设计中去。这就是课程分隔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应设法使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关联起来。这也是课程整合的内在需求。
新课程体系对于基础课的考虑受到其他院校的启发。就拿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来说,可以发挥美院拥有深厚艺术底蕴的优势,在整个美院的不同院系间搭建共通的基础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可以设为小型的课程模块,不强调精深,强调其基础性和丰富性,也就是说可以囊括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点,但只是讲解最为基础的理念和方法。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年可以按比例选修相当数量的本专业和其它专业基础课模块,以便形成更宽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下更为厚实的艺术文化修养。极其丰富的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宽阔的知识面,能从各个领域、各种学习兴趣乃至今后可能要从事的职业角度给学生更多、更灵活的支持,同时也为学生健康的人格成长创造一定的条件。
如果可能的话,基础课模块间也可以尝试跨专业的整合,相信会出现许多灵感迸发的有意思的新课程。 鼓励学生读史、动手、交流的新型学习模式 一直以来,在客观主义科学哲学的支配下,教育的目的被理解为“知识的传授”一现代课程及其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这样的“隐喻”之上的:“壶与杯”式的教育。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真理代言人”,是知识技能的丰富载体,是精通专业的专家,而学生则是装纳知识的容器,等待金科玉律的灌输。整个控制过程是以个性和创造力的泯灭为代价的。
这样的学习模式将给艺术学习带来严重的不幸。创造力是艺术学习的源泉,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断进步的动力保证。整个过程应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以“学”为中心的进程。
北欧国家芬兰在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UIAH的前校长、芬兰著名的家具设计大师约里奥.卡库波罗教授曾经非常精辟地总结了现代设计教育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动手,只有通过亲手制作才能理解设计与质量的真正含义。纸上谈兵,犹如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设计并不是漂亮的电脑效果图,而是设计的合理性。
第二是读史,搞清楚前人都做了些什么?对自己有何启发?熟悉设计史,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相关领域的设计发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前辈大师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当然,读史的途径是很多种多样的,除了书本,还有博物馆、考察传统名居、研究传统器物等方式。传统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甚至从中国古代家具中提取设计灵感,设计出名作“中国椅”。
第三是交流,包括老师的定时指导何学生间的切磋以及各种各样的展览和国际合作等。设计课程是文化性很强的学科,多元文化的汇集对艺术与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十分重要。国际间的交流可以不断提供给学生丰富和新鲜的设计营养。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引入了这样的理念。在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中,一改过去只是做设计图纸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动手、读史。作业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为报告、图纸、草模,最后同学们要讲述自己的方案与大家切磋。
课下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翻阅资料,之后阐述并评论有关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找到自己设计的突破口。在完成自己的设计草图之后,进行草模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找到自己设计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从而不断完善图纸。最后,学生们会有一次讲述自己方案的机会,展示作业时,老师会要求每人向大家解释自己的作品,鼓励提问和辩论,接受大家的指正。课堂的气氛总是轻松而活跃的。学生们通过课堂的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挑战了自我。教学中同时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项任务。 总结 今天的环境设计的课程已经在包豪斯体系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在本质上导致了对设计教育一些列的影响。职业之间的关系、施工的技术、材料、设计手段都在迅速改变。
综上所述,在教学体系中,学生自由地进出——所有界限都应是灵活的和可移动的;多元化(例如多个视角、多重解释和多元智力)是值得庆贺的;学生敢于,同时也拥有自由去另辟蹊径、去探究、去解释;教育的目标不是固定的、外设的,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的,是对学生内心呼唤的响应;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反思和对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苏丹.环艺教与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毛亚庆.教育设计与未来教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黄鹂.构建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