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内设计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探索如火如茶,涌现出不少极富创见的成功案例。本文尝试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叙述对环境艺术教学中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并借助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展开剖析环境艺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design of the area of education such as curriculum reform to explore fiery tea, emerged in a number of highly innovative success cas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op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described 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rt of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new ideas, and through fields of teaching, research, carried ou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lationship.
关键词:环境艺术;课程设计;设计教育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rts,;curriculum design; design education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思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位
早在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短短数十年里面,全国有600多所学校设立了此专业。专业发展过猛,而相应的理论发展滞后,偏离了社会现实。除了艺术类院校与建筑类院校设有环境艺术专业以外,一些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这个专业。由于这些院校的专业不具备艺术类院校及建筑类院校那样的学术平台及环境,寻找自己的培养模式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借鉴、整合、优化已有的教学依托,更好地发挥“设计”与“艺术”的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概念,广义的讲是环境的“艺术设计”。因此必须要清楚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关系。另外,作为交叉学科的环境艺术设计又有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与设计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要实体是建筑,空间形式千变万化,协调人与物在空间中的关系,合理规划,巧妙利用,成为设计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无论对初学者还是设计师,正确理解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确立了正确的空间与尺度概念,就等于拿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入门钥匙。当然得心应手地使用不同的材料,利用装饰的要素在色彩、质感、图案上精心策划、合理搭配,更是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基本功。风、光、水、生这些自然的要素同样也是可以运用到设计中,这些设计要素在合理的场合下使用,能够得到意想不到审美效果。
此外,还需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基础知识。理论基础,包括中外建筑史与园林史、中外美术史及工艺史、艺术设计概论、环境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技能基础知识,包括绘图基础知识、摄影及数码技术、写作基础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20世纪后期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决策的理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正是从单纯的商业产品意识向环境生态意识的转换。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
(二)技术性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虽然在我国“通才”与“专才”之辩已有了百年的历史,但无论是“通才专业化”的研究型,还是“专才技术化”的技术型,人的培养都是第一位的。所有高等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人。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索夫斯基对什么是“有教养的人”提出了五条标准: 有教养的人能够清晰地使用书面语言,并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他们对宇宙和社会具有判断鉴别的能力,并且不乏自知之明。 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他们经常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并能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他们在某些知识领域拥有较高的成就。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意识形态还是社会制度对“人”的培养都是相通的。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以概念为主导的创新思维和以项目主导的专业技能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创新思维的教育,需要的是理论课程和专业课成的合理教学环节,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而专业技能教育需要学生投入相当时间进行基础训练,而教师传授完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处于从旁辅导的次要位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更加重要。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专业技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离开专业技能而单谈创新思维能力是不能实现的。
掌握学科的基本技术,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建立设计表达和设计创作两极交叉的课程结构,教学要贯彻多而全的原则,基础训练课要多,以培养艺术表达能力;专业设计创作课程的项目要全,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创作能力。 对课程设计新思路的思考 (一)对学科技术性教育的重视
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学生在面对一个设计任务的时,都会有两个辅导老师,一个工艺师和一个艺术家,他们两个一起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教育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1)艺术方面的老师没有足够的技术去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2)工艺师面对艺术家提出的困难时,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
包豪斯在1922年对课程安排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学生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探索。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是工艺和艺术并行的两条线,学生在初级阶段体验、广泛学习关于造型和材料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之后在不同的阶段逐步的深入和具体化。
如今,在美国,北欧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的教育中,车间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最早接触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得到的对于技术和材料的感性认识远比摆弄一些小纸片快得多。
(二)区别对待不同设计方向的基础教育
虽然我们所处的年代已经和包豪斯相距甚远,但是我们不能把在车间的教育仅仅看作手工艺的培养,学生在车间里得到更多的是对技术的认识。对于材料及技术的认识对于一个学习三维空间艺术(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工艺设计)的设计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但对于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等院校,学习三维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设计基础还是与学习二维的学生接受同样的设计教育,这样会造成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不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
此外,在基础教育中,设计表现也是学习环境艺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在美国的课程安排,对不同学习专业的艺术学生,绘画技法的掌握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来说,空间的准确把握是他们学习的灵魂,学习绘画技法视为了能够更好表现他们对空间节奏、尺度的把握,技法的熟练程度及美学价值有多少并不是很重要的。目前,我们的很多高校在这个方面的教育上存在着绘画技法和专业方向脱节的问题,在基础绘画的教育上,并不能体会专业要求,而是大锅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