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为了交际的需要,直说不如借助具体语境影射暗示的效果好。《讽刺与幽默》1995年第6期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大户人家办喜事,大宴宾客。为了附庸风雅,还请了邻村的朱秀才(自称朱子的后代)和孔秀才(自称孔子的后代)。但是入席时朱秀才自恃比孔秀才年长,坐在了上席,孔秀才生气也不好发作。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孔秀才建议对对联助兴,大家都说好。孔秀才当即口出一联,要朱秀才对。联曰:眼珠子,鼻孔子,孔子反在朱子下。朱秀才略一沉吟,对曰: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主人一看这两位较上劲了,忙过来打圆场。从字面看,上联说的是鼻孔长在眼珠下面,下联说的是胡须在眉毛之后长出来,却比眉毛长。但实际上孔秀才是问朱秀才为什么坐在上席,他是孔子的后代才最有资格坐在上席。而朱秀才说朱子虽然晚于孔子出生,但他本人却比孔秀才年长,理应坐在上席。整幅对联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言”就是鼻孔在眼珠下,胡须在眉毛后长出来却比眉毛长。而“意”则是双方互相较劲,争论谁才最有资格坐上席。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当时主人家办喜事,公开争吵起来在那种喜庆的场合不合时宜,为这点小事而争吵也很下彼此的面子,况且双方都是讲究风雅的人,因此双方都有顾虑。选用这种对对联方式则双方都心领神会,“意”是很清楚的,起到了较好的修辞效果。如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把这幅对联拿给别人看,那除了对联本身的意义,言外之意谁也不会知道。这种现象表面看来似乎有些玄妙,但实质上仍是语意在语境中的一种变化形式。
综上所述,修辞必须以适应语境为第一目标。离开了语境,修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对修辞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辞内涵的展示,审美效果的体现,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C],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修辞学习》[J],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