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感悟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并理解作品形象,是摆在每一位钢琴教师面前的难题。柳德米拉·玛图科夫斯卡娅教授经常对我们强调:“音乐不能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用心去感悟。”她在上课时经常弹各种的音乐片段让我们听,然后回答问题,例如:是哪个乐派的作品,作曲家所表达的情绪,音乐表现内容等,所有提出的问题,都是用弹的,先不用语言讲。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我们对作品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音乐形象是凝结在作品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营造出的音乐环境之中的,正如前苏联音乐理论家谢洛夫所说的:“伟大的表演家的巨大秘密是他们用自己天才的力量,从内部光辉地阐明他们所表演的作品,并把自己的心灵所感觉到的整个新境界放入作品里。”[2]而我们却往往对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各种传递作者意愿的信息认识不足,由此带来的对作品的情感、立意把握的欠缺。每首乐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环境,只有设身处地地进入其所规定的音乐环境,才能体现出生动、立体的音乐形象。
良好的内心听觉是实现音乐表现力的根本保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并欣赏音乐。音乐的“内心听觉”,意指“在内心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而产生的音乐意象。”[3] 在演奏中,唯有演奏者本人的耳朵才能分辨出自己所奏出得乐音是否符合或完全接近他心中的意象。这种内心聆听的能力基于以往聆听音乐的积累和对实际的音响所产生的想象相结合的心理活动。与一般的音乐听觉不同,内心听觉并不需要实际的声音,不受外在声音的影响,依靠记忆力和思维意识所得到的实在的声音的音乐形象。
内心听觉的培养在钢琴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在专家的教学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内心听觉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想象力的提高,而想象力的获得则离不开生活体验。只有生活经历越多,音乐想象力才能更丰富。当弹奏作品时,声波的振动所带来的听觉感受,会触动演奏者将记忆中的某个具体事件化作音乐情绪,与作品融合在一起。现在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完全不用或几乎不懂得用耳朵倾听自己的演奏。因此,应当让学生从聆听一个片段和小作品开始,从听觉上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去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均匀、平衡、色彩,以及风格、情绪、情感、思想内涵,还要从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民族特点等各方面学习和体会作品的内涵。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生活、旅游、阅读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内心听觉。
以上是作者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专家教学中引发的关于触键与音乐表现力问题的思考。总之,我们必须把触键技巧与音乐表现力作为钢琴教学的核心,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灵活运用触键技巧,深入研究作品风格,正确把握音乐形象,以高度敏锐的内心听觉为基础,透过音符看作品,定能弹奏出美妙的声音。
参考文献 陈放.钢琴触键技术对钢琴音色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2004,(4).67. 列文.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2. 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绝缘材料》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