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写作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的影响。陆游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其显著,其思想又是非常复杂的。凌霜傲雪的梅花,是陆游忠实的朋友,他的梅花情结,是他人生的写照和精神体现,也是对时代的歌唱,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及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陆游 诗歌 梅花
写作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常说:“语言是心灵的声音”。从一定意义上上讲,文章就是作者的人格口位在书面语言中的回音。陆游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其显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号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歌创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传统唐代杜甫以后的继承和发展。他长于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深刻地概括出现实生活的本质。犀利的笔锋,触及南宋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沉郁顿挫不及杜甫,但雄健豪放则有过之无不及。反映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表现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显著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诗坛上,继李白、杜甫之后,独树一帜。
社会生活是纷纭复杂的,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不仅打有时代、阶级的烙印,而且也会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就是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所寄寓的感情,也表现作者的思想品格,体现其思想明显的倾向性,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晋代陶渊明,一生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正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思想的反映,凌霜傲雪的梅花,是陆游忠实的朋友。
在梅花将开未开之际,他有《探梅》之作;梅花争奇斗艳之时,又观梅、赏梅,或园中,或郊外,梅生之处,足迹无所不至,笔锋无所不及。或雪中梅,或雪后梅,千姿百态,触景即生无限情思;无可奈何花将落时,又奋笔送梅,抒写离情别绪;梅谢以后,又生忆梅之思。从早年到晚年,年年笔下飘梅香。据不完全统计,仅诗歌题目中标明“梅花”的就有一百二十九首之多,其它作品中涉及到梅花的更是举不胜举。陆游对梅花的浓厚感情,表现了他高洁的志趣;对梅花所寄寓的无限情思,折射出他坚贞不屈的性格、无所畏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形象地表明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一贯性与坚定性。
梅花绝世压群芳的姿态和宜人的清香,是陆游首先歌咏的对象。“西郊梅花矜绝艳,走马独来看不厌”(《西郊寻梅》)。“矜绝艳”传神勾勒出梅花傲世独立的情态,百花望尘莫及,自惭形秽。姿态的优美,有诗可见:
“东风吹梅花,烂漫照城廓。晴日千堆雪,偏宜马上看”
--《平明出小东门观梅》
东风一吹,梅花阿娜生姿,自由竟放,花团锦簇,与太阳辉映,象洁白的雪堆一样,艳而不媚。不仅姿态绝艳,而且花香醉人,沁人肺腑,“十里温香扑马来”,让人陶醉在花香的世界里。
陆游热爱梅花,但并不只停留在对梅花姿态的欣赏上,也不是只陶醉在花香里,而是把自己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对梅花各种品性的表现过程中,或托物言志,或用比兴手法,表明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对梅花的歌颂,表达自己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梅花宜寒更宜阴,摩挲拄杖过溪寻。幽香着入索管领,不信如今铁石心”。
--《 庚子正月十八日送梅》
“宜寒”“宜阴”,表明了恶劣的气候条件是梅花生长的合适环境,“寒”“阴”也正是陆游生活环境的形象写照。陆游生逢丧乱,北方异族入侵,南宋朝廷内部激烈的党争,二者犬牙交错,广大人民陷于异族奴役与阶级压迫的双重灾难之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人民对异族的入侵忍无可忍,盼望王师抗金收复失地,但皇帝则以画疆守盟、息事宁人为安国之策,苟且维持“残山剩水”的半壁江山,对爱国志士的抗敌主张,不仅不采纳,反而听信谗言,残害忠良。陆游由于幼年所受的教育,青年时代的文化熏陶,以及从师曾几受的感染,深刻地认识到了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强烈主张抗金,为当权者所不容,多次被排挤,受打击。时代污浊的气氛,个人遭遇的坎坷,与梅花生长的气候条件“阴”“寒”类同,为此在有志难酬的情况下,以笔为武器,长歌短咏,抒写自己心中的悲愤,并托物言志,以梅花“宜寒”“宜阴”品性,形象地比喻自己虽生活在乱离时代,“谗波如山兴”险恶环境中,但爱国的主张不仅不会改变,而且日趋坚定。他虽受排挤、打击,但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把收复失地的希望仍寄托在统治者身上,“不信如今铁石心”,可是血的教训的积累,使他深刻计认识到了“情之所钟在吾辈,莫倚心肠如铁石”(《庚子正月十八日送梅》),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清醒认识,是“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形象的进一步发展,使爱国思想表现得更为充分,形象更为鲜明,生动,丰满。也使诗中的梅花有了更深层的寓意。
“宜寒”“宜阴”是梅花品性的概括说明,“凌厉冰雪节愈坚”才是梅花本性的具体表现。梅花虽遭遇凛冽寒风的袭击,冰封雪盖,但“精神最遇雪月见,气力苦战冰霜开”(《故蜀别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梅至多有两大树天矫若龙相传谓之梅龙予初至蜀尝为作诗自此岁常访之今复赋一首丁酉十一月也》),梅花最具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苦战”取胜,冰霜越残酷,愈显梅花无畏的精神。有斗争就有困难,就会有挫折,但“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苍然老气压桃李,笑我白发心尚孩”(同上)。梅花迎霜傲雪,虽年久日长,“苍然老气”,仍压倒桃李。诗歌明歌颂梅花耐寒的本性,实际上以之作比,暗喻自己虽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但意志坚定,顽强不屈,锐气不减,同晚年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臣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把爱国的豪情直接抒发出来,一是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倾注在对梅花本性的歌咏过程中,形象、间接地表达出来,柔中带刚,形象可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沉的感情,顽强的斗争意志,含而不露。这种品格,在咏梅诗中体现得很充分,如:
“北风吹人身欲僵,老翁畏冷昼闭房。梅花忽报消息动,意气山立非复常。二儿一孙奉此老,瘦藤夭矫凌风霜。幽禽白颊忽满树,似与我辈争翱翔。沟绝无声动地裂,耿耿寒日青无光。归来相识不得语,小楹一写鹅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