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芬兰率先在高中推行“无年级”制度,对高中教育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上唯一无年级制的国家,芬兰模式一度被预言将成为欧洲未来的教育模式。本文拟从其改革的背景探讨一下这一制度成功的原因,以期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芬兰 无年级高中 背景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the century, Finland has taken the lead to carry out the “no grades” system in the high school like a Copernicus's revolution, and in reality has obtained a great success. As the only non-grade system country in the world, Finland models were once predicted to become Europe's future education mod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system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with a view of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Finland, no grades system in high school, background
芬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高中教育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世界上率先施行高中“无年级”制度:取消了年级,施行2~4年的弹性学制;取消的学期代之以学段;取消了科目的系统讲授,以模块为基础分成学程;学生可以在校内也可在校外选择学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甚至可以选择老师。所有这些改革都可以说是破天荒的教育革命。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芬兰的这些改革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社会经济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的土壤。本文拟从观念背景、制度背景及实践背景进行探求芬兰改革的背后逻辑,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国际借鉴。 观念的背景 芬兰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芬兰的教育面向全体国民,人人免费享有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以提供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素质,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进入知识信息社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芬兰经济衰退时,政府的预算中仅军事经费没有减,但增加了教育和科研的经费。经济复苏后,利波宁政府坚持教育科研经费持续增长战略,始终比GDP增长率高。可以看出芬兰这个国家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同时,芬兰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尤其重视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桥梁作用的高中教育。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认为,高中教育的年级制的最大缺陷是学生不分好坏快慢3年结束后同时毕业,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别和具体的需要,具有很大的机械性。在20世界70年代初,芬兰全国基础教育委员会(现为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到德国考察“不分年级制”的成人夜校,认为德国的这种教学机制机动灵活并且课程注重实用,于是把它引入到芬兰。
芬兰认识到年级制的最大缺陷是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到学年结束一起升级。“不分年级制”的实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认为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在智力、体力和社会诸方面帮助每个学生发挥他的潜能,学校的重点应该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个人条件和教育需要的学习经验,所以应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安排进度,而不是依据年龄编排班级。同时,学校不能再以预先决定的标准测量学生学业的成败,而以更客观的个别化评定来取代。这种个别化的评定把学生从以往的与同伴竞争以及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不及格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而不是对分数的追求成为努力的目标,这样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会鼓励学生取得更大成功,并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充满信心。 制度的背景 1、经费保证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以信息通讯技术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飞速发展,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成为发达国家的后期之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大踏步发展提高了资金上的有力支撑。为了保证对基础教育经费的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芬兰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城乡政府共同负担的经费制度。芬兰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用来发放校长和教师等人员的工资,以确保充足的经费来源。
(2)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免费的教育、午餐、医疗服务以及在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同时,在六年初级阶段儿童就近接受基础教育,对于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由城乡政府提供,或者提供50欧元的交通费。2001年政府平均为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花费2700欧元。
(3)保证教育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2000年教育教育科研经费年增长率为4.78%。2001年高达8%,为50.97亿欧元,普通教育经费占全年经费的31.4%。2002年的教育科研经费,尽管GDP的增长率仅为0.7%,但中央政府的教育科研预算仍比2001年增长7.2%,在国家预算中达15.5%,仅次于占22.7%的社会健康经费和占16.1%的财政经费,占当年度GDP的7%,居第三位,而当年度欧盟国家平均为6%。近几年来芬兰教育科研经费的增长率居世界首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央政府和城乡政府提供充足的教育管理和科研经费,为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2、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芬兰1917年独立,1921年就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芬兰政府讨论了如何保持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战略,确立了把普及教育放在国家政策中心的指导思想,其宗旨是:不给学生为考好成绩、升年级和获证书的压力下满足孩子们的天生的求知欲,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998年颁布《基础教育法》,保证7-16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芬兰全民族基础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无年级高中”改革取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3、严格而高标准的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芬兰对教师的选拔和培训都执行严格的标准。首先在教师的选拔上,教师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职位。正因为教师的标准要求高,所以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并享受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其次,各教育机构重视教师在职提高。除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外,各教育机构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和攻读学位,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终身培训。
4、城乡政府和学校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联合管理体制。芬兰448个城乡政府为了切实做到人人享有免费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因地制宜地设置瑞典语学校或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特殊班提供半日或全日教育,并坚持不办重点学校,不给学校排名次。学校坚持不设尖子班,不把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成绩好的学生允许跳班。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教育好,不能挑选学生。课程是由当地教育局和所在地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地的情况共同设计的,并在对课程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大多数学校设立由5名家长、1名教师、1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的董事会,校长任秘书,讨论课程安排和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并每月召开校长会议或举办培训班,不断提供校长的管理水平。由于政府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使所有居住在不同地区的、智力不等的同龄人都会免费接受同样的教育。没有因贫困、交通困难、智力差或身体有残疾而上不学或辍学的学生,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有才华学生的求知欲和个人发展。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