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首先,在演唱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和歌剧选段《风萧瑟》、《大森林的早晨》等,属于民族化的美声唱法。虽然听起来美声味很浓,但都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作品,不论是旋律还是行腔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与情趣,都体现出固有的民族风格与特点。其次,在演唱歌曲如《父老乡亲》、《再见了,大别山》和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强调深呼吸、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但某些要求如旋律的运腔等方面又突出了民族的风格与特色,使之更具民族唱法的韵味,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最后,例如“吴碧霞现象”。吴碧霞通过多年来系统的声乐训练和对大量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探索,并以她过人的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勤奋刻苦,使她掌握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方法,她把西洋作品演唱和中国民族作品演唱两种艺术风格的精通,融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优长,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她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声乐学习理念,很好地把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融合在一起。她的演唱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明亮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并在中外两类声乐作品演唱中做到游刃有余,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她是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演唱方式在同一台音乐会上展现给观众的歌唱家,也是中国首位在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民族唱法美声化和美声唱法民族化,这正是声乐教育家们几十年所孜孜以求的最终目的。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从音乐功能角度出发,无论什么国家或民族的音乐,都是相通的和相似的,而不是对立的。尤其是从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看来。原先所谓的“西洋唱法(美声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已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科学的美声唱法已经不单是外国人的财富。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原来演唱17、18和19世纪外国作品这一系列风格的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作品,从咬字和发声方法得以诠释和考究,以及曲式风格和唱法的定位,再加上新时期人民审美的改变,衍生出新中国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几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成果,每一代人的铺垫,50年代为80年代提供了经验,80年代在艺术实践中开始有效地回答了50年代不少问题。事实说明,我们越来越能够缩小中西距离,克服语言矛盾,在中西结合过程中,大有潜力可挖,我们能够创造崭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也能使我国听众变成美声的知音。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声乐艺术这朵奇葩将会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OB/OL] 孙德俊 中国音乐(季刊)2004年第4期第76页
[2]《浅谈民族声乐及其发展方向》[OB/OL]汪继芝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5月第2期第142页
[3]《浅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OB/OL]高歌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第97页
[4]《试论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民族声乐教育》[OB/OL]王雅娟 洛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第135页
[5]《民族声乐学之于声乐学》[OB/OL]刘淘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3月第3期第101页
[6]《浅谈民族声乐中字的演唱》[OB/OL]杨丽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9月第105页
[7]《声乐艺术》[M]喻宜萱著 华乐出版社 2004年 7月第1版
[8]《歌唱的艺术》[M]赵梅伯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9]《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沈湘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10]《声乐教程》[M]汪明洁等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11]《声乐教学论》[M]俞子正等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压电器》
《首都公共卫生》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