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论儒家的孝道思想与孝道教育观
论儒家的孝道思想与孝道教育观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瑞华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儒家,孝道思想,孝道教育观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儒家的孝道思想沿习了两千多年,孝道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所谓“百善孝为先”。其孝道教育也因此对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孝道思想仍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孝道教育也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儒家,孝道思想,孝道教育观

  The Confucianists’ thought of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and the education policy for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Abstruct:. The Confucianists’ thought of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had been followed for more than tow thousands years.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had been regard as the most basic character of moral for a person. For this reason, the education for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had entirely being exerted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to education during long period of the feudalism society in our country’s history.

  Today when we are constructing our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fucianists’ thought of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still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ethics. The education for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must be a important content in our basic education.

  Kay words: Confucianists the thought of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education for doctrines of the Filial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孝道思想沿习了两千多年,孝道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孝道”一词被认为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产物,遭到强烈批判,以至于提起“孝道”二字,就认为是封建糟粕。加之西方文化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教育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孝道教育始终没能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现在的青少年谈起孝道,或不以为然,或嗤之以鼻。孝道之不存久矣!

  一、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

  何谓孝道,朱熹这样解释:“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养

  孔子认为,子女侍奉父母,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孝敬父母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的需要,还要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人格的尊重。“养”尚不足以为孝, “敬”才是孝的实质所在。《论语》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⑵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仅仅是养,一般人都能做到,但如何“养”则体现了孝敬与否。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有感情。孝敬父母,应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发自内心的至情至爱。因此,孝敬父母,要把“敬”放在重要位置。

  怎样做才是敬呢?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⑶孔子认为,子女侍奉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愉快的容颜。如果子女在父母面前脸色阴晴不定,一则父母会为子女的工作和生活担心,二则父母会怀疑子女的孝心,容易彼此产生误会,所以在父母面前要做到和颜悦色,而不仅仅是美酒美食先让长辈享用。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有一颗深爱父母的心,否则难以持久。《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⑷

  2、无违

  无为即不能违背礼节,孝敬父母要按照礼节行事。从宏观角度看,孝敬父母的礼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前的奉养;二是死后的安葬和祭祀。《论语》中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继而又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⑸

  在《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孝亲的礼节。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为人子女者,要时刻留意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否安适,每天早晚要向父母问安,与平辈只要和睦相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为人子女者,出门和返回必告知父母,出游有一定去处,学习有一定专业。“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当父母患病时,做子女的要“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 ⑹父母去世后,孝子之丧亲,要“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⑺以后的祭祀活动也要按照礼节来进行。

  3、诤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长辈也不例外。孔子认为,父母长辈有过失的时候,子女不应一味顺从,而应以委婉的语气加以劝谏。父母听从了,固然好,若是劝谏无效,也仍要一如既往地敬爱父母,不应心存怨恨,但也不能盲目服从,找合适的机会仍要劝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⑻

  长久以来,人们对儒家孝道思想中“无违”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子女孝敬父母就是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一切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即便父母错了也要无条件顺从,这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一种曲解。在《孝经•谏诤章》当中,孔子与曾子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⑼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对父母的错误行为不能孰视无睹,如果长辈做错了事,就要直言相告,好言相劝。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陷亲于不义,这怎么能说是孝顺呢?可见,子女对待父母,也要坚持原则,敢于诤谏,这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4、承志

  作为孝子,在父母去世以后,应继承父母的遗志,遵照父母的教导行事。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⑽孔子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孝顺,父亲在世时主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主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进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能帮助父母完成未竟的事业,实现未能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可堪称孝心的典范了。历史上,典型的事例如司马迁,其父司马谈是汉代史官,最大心愿就是完成一部史学著作。司马迁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不惜忍受宫刑的耻辱,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千古不朽的史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子承父业被视为一种必然行为,因此,“承志”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子女继承父母的事业,并把它发扬光大。当历史进入现代,也许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承志”,即发扬父母的优点,继承他们的长处,以此来告慰父母并激励自己上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
品牌研究《品牌研究》
《品牌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刊物。《品牌研究》通过连续推介品牌及品牌经营理论和国内外著名品牌的实践案例,引导和促进国...
草原与草业《草原与草业》
《草原与草业》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5-1367/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合综述...
中国医药《中国医药》
《中国医药》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的部级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本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药...
机床电器《机床电器》
《机床电器》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也是全国电器行业的主要电器类科技期刊。《机床电器》杂志拥...
汽车博览《汽车博览》
《汽车博览》(月刊)创刊于2005年,是由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省汽车行业协会主办的汽车刊物。 《汽车博览》的办刊宗旨是“成就高品质生活”!发展目标:《汽车博览》...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