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作品。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有利于塑造有创造素质的设计艺术家。设计艺术家区别于画家和雕塑家,从知识结构上他应该熟悉当代比较尖端的自然科学,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精通设计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增加大量的实践比重。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管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服装设计,每一领域都要求毕业生能够面对实际业务,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虽然允许对学生在校 学习 阶段鼓励开发思维,允许学生制作一些文化性、想象性思维的课题。但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而现今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全然不知,学生毕业后感到不能及时进入角色,有许多是工作中必需的但在学校里没有得到训练和学习的知识,使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沦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结果。
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特点与纯艺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需要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需要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是说,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那么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的教育纸上谈兵难道不是一种欠缺吗,事实证明这种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校即使是毕业设计的寥寥无几的实物作品也只是一厢情愿,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要的前提,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实习场地不仅少得可怜,即使有所准备也常常形同虚设,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社会呢?这不仅是对“设计”一种误解,也是对职业特点的漠视。
三、规范专业设置、明确教学方向。
目前使用的“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方向过窄,与日益发展的生活方式不成正比。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却太少,而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使之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也是设计专业单一及层次混乱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院校来讲,课程设置还是以绘画或美术的基础加上设计或工艺的课程,缺乏新专业的开拓性,也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艺术设计领域的需要,就设计艺术教育的整体现状而言,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专业设置不规范,师资水平不一,教学方向不明确,缺乏设计与实践的结合,缺少交叉学科的引进,更缺少一批关心这个新学科建设发展的科研队伍。 加大材料科学的教学力度。 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譬如建筑设计,没有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就不可能设计出集艺术与科学一体的优秀作品来。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及时的掌握他的变化,熟练运用它的优越性能。当前材料科学正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材料,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中熟练的运用它们。 承认艺术设计学科的相通性,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中国人民银行文告》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