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复合节拍
20世纪音乐发展的纵向复杂化,使各个层次常常在节拍、节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作曲家力图通过复杂的织体、多层次的对比来体现现实世界的本质。在作曲家的庞大构思中,一个声部、一种对比因素好比一幅画作中的一个点,为了通过无数个点的组合来体现总体形象的完整,作曲家把多个拍号不同的声部合在一起演奏,其中,各层次虽有自己的律动,但整体效果确是大相径庭的。

卢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开始片段出现了四种节奏组织纵向重叠的结构,作曲家通过计算出相应的四种速度使四个声部获得统一,呈现出新颖、奇异、富有流动性的效果,复合交错的对位将结构的失衡发挥到极致,使音乐在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中极富张力,为音乐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结构力,同时丰富了节奏空间的内涵。
(二)分数逻辑复合节奏
在许多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中,在一定的节拍背景下,使用了大量的分数逻辑的节奏划分形态,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查里斯·艾夫斯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钢琴右手部分由5、3、7等多连音组成,左手部分第一行保持了四个八分音符的规律,第二行变化为三、四、七连音,与右手部分同时演奏,就会形成2:5、2:3、3:5、4:5、5:7的分数节奏形态,从而构成纵向的多种节奏关系,展现奇异的音响效果,赋予音乐发展强大的动力源泉,也是音乐作品结构力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里所说的自由式变化节奏主要是指节奏彻底脱离节拍的控制,重音出现的位置以及时值间的长短关系无任何规律可循。在节奏结构中,重音具有广义上的强音的意思,它与节奏型和音组彼此是相互印证的,自由式变化节奏可造成分组的改变或节奏型的变化,从而导致重音移位,重音是节奏结构内在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突出节奏结构力的重音的移位,缓和并减弱了节拍的搏动性。
20世纪音乐对非方整、错位、不对称、不平衡、不协和的强调和侧重使节奏效果重新鲜明起来,正是因为自由式变化节奏充满了不重复性和更新能力,节拍的跳动不再明显,节奏的运动获得一种不稳定的效果,整体节奏运动显得动力十足,节奏色彩富有表现力,节奏对音乐的整体运动产生一种结构的功能作用。
(一)变拍子
这里所说的变拍子主要表现在横向上频繁的拍子交替,使节拍重音的周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拍号的频繁改变、拍序换置、非周期性混合变拍子几种形式。如: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开场后一部分“绑架的游戏”:

拍号频繁改变,无规律可循,音乐的节奏运动完全随作曲家的主观意愿而定。
(二)不规则重音
在重音拍位置的音乐并没有得到一种“重音的”强调,相反,重音常出现在弱拍或弱位上,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称为“重音移位”。如:《春之祭》开场曲“春天的预兆——少女的舞蹈”一段节奏:

上例仅是通过使用临时重音记号达到不规则重音的效果,实际上,实现重音位移的手法还有很多,比如:跨小节线、跨小节连线等等。
(三)节奏变值
节奏变值是法国作曲家奥利沃·梅西安使用的个性化特殊节奏形式。“梅西安常常运用节奏组合中各个节奏值的时值增减变化来获得多变的节奏效果,我们将其称为‘节奏的变值’。”4包括“附加时值”、按恒定比例变值、按常数变值、按不等比例变值、按素数变值、渐进变值、不精确变值、不对称变值等。下例使用了附加时值的手法:

以上种种自由式变化节奏为我们呈现出一类不受约束的散文节奏语言。在美学上,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变化性与稳定性之间形成的审美张力正是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所必需的心理紧张与释放。自由式变化节奏的不规则重音以及它们对节奏的作用,为音乐的整体节奏运动安装了推进器,并具有一种美学的趣味。
20世纪音乐不规则的美,挑战听众听觉惯性,这些千姿百态、形式各异的节奏理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节奏元素,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从横向数理逻辑、纵向复合对位以及自由式变化节奏的层面进行分析解读,20世纪节奏结构力的构成特点清晰可见,运用不确定性作为意义产生的关键,冲突对抗、纵横数理逻辑关系与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预期的张力,组成原则与秩序的创新性与多样性,力图在对称与不对称的映照中寻求结构上的动力性发展,使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呈现出开放性与奇特魅力。研究理解20世纪音乐节奏的结构功能是认识现代音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判其是否合理化或合乎音乐表现逻辑的前提条件,对于准确理解、创作、表演和鉴赏20世纪音乐都具有启发作用和实践意义。
注释:
1 引自杨立青《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 第194页
2 引自Reginald.Smith.Brindle.The New Music-The Avent-Garde since1945 [M]黄枕宇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第43页
3 引自于润洋《西方音乐史通》[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44页
4 引自杨立青《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 第175页
参考文献:
[1]Reginald.Smith.Brindle. The New Music-The Avent-Garde since1945 [M] 黄枕宇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美)库斯特卡 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 [M] 宋瑾 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5
[3]郑敏 现代音乐视唱教程 [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7月
[4]朱秋华 高蓉 现代音乐概论及欣赏[M] 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5]童钟良 现代乐理教程 [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4月
[6]奥斯特洛夫斯基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C] 孙静云译 第一版 音乐出版社
[7]杨立青 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 [M]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12月第一版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