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传统美术教学继承了凯洛夫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过份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忽视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情境,造成教师的外部要求与学生内在的需求性的不吻合,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模仿练习,不可避免地压抑了学生的情感,难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以课堂为中心”,形成了关门教学,造成学生在美术课上学的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全民的审美能力普遍较低,“齐步走”、“一刀切”、“产品化”的教学要求,不知不觉地驱使着一部分学生远离了美术,使得天生喜爱美术的学生讨厌这门快乐涂鸦、发展创造思维的学科。
要摆脱当前美术教学所面临的困惑,走出传统美术教学的低谷,就必须让学生喜欢美术课,把“让美术课充满欢笑,使学生快乐的畅游其中”作为“快乐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为实施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实施快乐教学,现将实施策略归纳如下:
一、创设情景,驱动情感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味?传统的摹仿式教学模式,已越来越被学生讨厌。因此,“快乐美术”以情境为主线,以情感为中介,以快乐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入境动情中,主动学习,充分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乐趣,获得知识、技能,使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创设情境,可以驱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在快乐和谐中进行学习并获得成功,我们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1.创设“对话式”情境
新教育模式指出,课堂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把师生实践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对话基础上。设想若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冷冰冰,语气平淡,与学生漠然相处,学生心理紧张,缺乏安全感,浑身上下不自在,又怎能与教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怎能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我—你”的对话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机盎然的精神相遇、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得以进入完满的学习状态。因此,“快乐美术”的“对话式”情境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全体学生看作与自己有着精神相遇的相互依存的“你”,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与教师产生“我—你”的亲近感。
2.创设“趣味性”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适合他们学习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进入知识的海洋,学生们会感到学习是多么轻松,多么愉悦,由此而喜欢美术课。
例如:上《手印、指印变变变》,我们可先播放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课堂的乐趣,并知道美术学习用脑用手的关系,使音乐、文学与绘画艺术协同起来。
3.创设“故事化”情境
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创设各种“故事化”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吸引力,活跃教学气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乐意上美术课。例如:在“小树快快长”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鸟找家”情境,以“小鸟哭泣—学习制作“家”—安置“家”—小鸟找到了家”为线索,贯穿课的始终。在“小鸟哭泣”中“小鸟”(学生)面对树桩而哭泣,此时,教师随机教给“小鸟”新本领,怎样安置自己的家(树、森林),最后“小鸟们找到了家”愉快地在森林里唱歌跳舞,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除以上这些情境外,还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如采用“猜谜式”、“谈话式”等引入课题:用“观看表演”、“仿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新授教学;用“听音乐”、“舞蹈式”等进行儿童画的命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心情舒畅,如鱼得水,又怎会不喜欢美术课?
二、协同教学,自主探究
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论的基本原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重视教与学诸要素之间的配置协调,同步与互补。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行,使美术教学的整体功能放大、增值。协同教学要求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的有机统一,其突出特点,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在形式上强调“自主探究”。
“发现学习”“自主探究”有助于学习过程的优化,运用时教师主导的着重点是①引导学生再现过程;②允许学生尝试错误;③帮助学生发现规律;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发现学习”“自主探究”还有如下优点:
①能使学生学会对问题的探索方法,有助于培养钻研精神和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有利培养科学的美术学习观,提高他们美术学习的自觉性。
②能使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有所“发现”,就会产生快乐的成功体验,激发出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浓厚兴趣,并寻找新“发现”,即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增强信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③能控制和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创造潜力与技能潜力。
④能巩固对新知识的识记,有利于美术技法的掌握。
三、适时点拨,体验成功
如果说在 “协同教学,自主探究”中是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自主探究为主,那么在这一环节,就重在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当学生在协同教学,自主探究后,必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此时,教师在旁边适时点拨,或表扬他们的准确技法,或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或指导他们讨论某一画法的正误,或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辨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组织学生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练能力,使他们更接近成功,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在教“会唱歌的乐器”时,当学生完成课前环节“协同教学,自主探究”后,教师在课上设凝点拨:
1.“大家在课前对“会唱歌的乐器”进行了自主探究,在这过程中了解到哪些乐器的知识呢?”这一提问,使学生认真回忆自己探索到的有关知识及问题,并相互交流。
2.“那么大家想想,我们怎么来表现“会唱歌的乐器”呢?”问题②促使学生边思索边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各种学过的方法去表现“会唱歌的乐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