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媒体中,信息的发布是“灌溉式”,从上往下倾泻,无论土地需要与否。这种灌溉式的权力体系类似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的设想: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个瞭望塔。瞭望塔中的人可以看到环形建筑中的人,而反之则看不到。[30]在现实生活中,瞭望塔——这一象征权力的中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启动一定的资本和附加条件,才能占据这一有利位置。在传统的媒体中,只有具有一定的学历、资历等条件的少数人才能站在这样的有利位置,才能成为“发声者”,而大部分人是“失语”,很难进入到瞭望塔。然而,在赛伯空间里展现出另外一种境况。在这种模式下,权力已不再是少数显赫阶层的特有物,它“已经不再实实在在地和任何一个因出生而享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联在一起。”[31]只要你连接上网络,只要你认字并会打字,你就站在了瞭望塔的监视室里,你可以看到一切——文章、评论、留言,任何人的,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网民,一切尽收眼底。你还能够不断地发出你自己的声音,对你所看到的一切发表你的意见。打开网络你就拥有了权力——一种窥视他人、监视他人、观看他人、评论他人的权力。而拥有这一权力是如此简单,不需要身份认证,不需要显赫的背景,不需要额外的附加条件,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络线。网路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地降低这一门槛,并为权力的形式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
我们在第三则消息中所看到的同性恋者的话语,在传统的媒体中,这一群体长期以来是失声的,不仅无法进入权力体系,而且是被压迫的。但是,在去中心化的赛伯空间中,他们可以发声,还可以批判主流的权威,把他们的体验作为你所看到的中心!
观看是种权力,有意思的是,在赛伯空间中,被观看也成为了一种权力。我们在论述女性的“第二性”是,强调她的“他者”地位,把这一点看作是被压迫的体现之一。“在当代的父权制文化中,大多数女性的意识当中存在着一个全景化的男性权威:她们永远站在男性权威的凝视和判断之下。在女人的有生之年,她的身体一直被另一个人观看,被一个匿名的父权制下的他者观看。”[32]
但是,在赛伯空间中,每一个人都处于他人的凝视中,只要你出现就会被观看。而这种观看,对很多人来说希望是凝视,是被看作奖赏性的,看的人越多,价值越高,眼球经济的基础也正在于此。每个人在网络上的被观看可能是主动选择的,也可能是被动选择的,两者的价值是相同的。
我们在第四则消息中说到的木子美既挑战了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赛伯空间的被观看的权力。木子美之所以被人关注,并非是因为她和很多男人发生关系,而是她的性态度更接近于传统所定义的男性性欲。专栏作家黄爱东西对她的评价是,“她不过站在女性的角度,消费了一把男色——在这种意义上,木子美完全可以算是个女切·格瓦拉嘛,很有颠覆性。”而这种颠覆性只有在去中心化的赛伯空间才有表达的可能。
无论是在赛伯空间还是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发现,今天的社会并不是在远离女性被他者观看的局面,而是男性也加入到了被“他者”观看的行列,这一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权力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赛伯空间的去中心化使得它更少阶层,也更接近于平等。社会性别理念的尝试和体验放在赛伯空间将更具有可行性,更少风险,也更有可能重塑权力体系。因为赛伯空间的去中心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是对于边缘群体来说尤其重要。比如,主流的异性恋群体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媒体中发出声音,而对同性恋群体而言,它在其他的主流媒体空间中没有或者很少有发声的空间,所以,它只能也必然会选择网络。网络就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于性别主流化而言,把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身影纳入主流非常需要这一去中心化的平台。
结语
本文并不否认在网络空间中所发生的性别歧视,也并不认为网络比其他的传统媒体更为平等,但是,相比较其他的传统媒体,网络因其自身的技术特性,使得颠覆性别刻板印象,改变性别权力关系更为可能,也提供了更好和更大的空间。作为革命性媒体,因特网是集体创造知识的有力空间。新产生的知识体系将涵盖边缘人群的需求,是一种更加柔性、个性化、非男权主义、非工具性的、大众的体系。因此,当因特网嵌入全球妇女的政治斗争时,会成为妇女争取权力的传播空间。[33]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网络媒体发展,积极地进入这一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尽可能的自由舞蹈将会抵抗和消退性别本质主义,使得社会性别的再现具有解构的可能性,从而再建社会性别。所以,赛伯空间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性别试验和主流化的重要场域。 [1]如:林聚任:《论中国科学界的性别分化与隔离》,《科学学研究》2000年3月。余园:《信息技术与女性社会分工变迁的分析》,《中华女子学院报》2005年10月。 [2]如:陈阳《谈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4月。黄育馥:《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性别研究的新领域》,《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 [美]B. 比姆贝尔:《对因特网上性别差异的测量》,美《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第3期。 [4]倪志娟:《光亮中的消隐——男权文化语境中的科学技术与女性》,《五邑大学学报》2005年8月。 [5]刘霓:《技术与男性气质:应予瓦解的等式——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述评》,2002年第4期。 [6]还有比如:张慧敏:《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述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6月。倪志娟:《女性胡子关于科学技术与女性问题的研究》,《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7月。 [7] 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六章:塞伯空间中的女性。 [8]翟振明: 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哲学研究》2001年6月号。 [9]翟振明: 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哲学研究》2001年6月号 [10]瞿振明: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虚拟实在的颠覆性,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trackback.asp?BlogID=711648&PostID=7639749 [11]瞿振明: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虚拟实在的颠覆性,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trackback.asp?BlogID=711648&PostID=7639749 [12]瞿振明: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虚拟实在的颠覆性,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trackback.asp?BlogID=711648&PostID=7639749 [13]倪志娟:《关于信息技术与女性发展问题的思考》,《理论前沿》2005年第7期。 [14] [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湄、邓京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4页。 [15] Teresa de Lauretis, "The Technology of Gender," Technologies of Gen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1-30. The Technology of Gender也可翻译为“性别工艺学” [16] 详见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26-30页。 [17]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06年2月10日(限于篇幅进行了删减) [18]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1/16/content_2225141.htm(限于篇幅进行了删减) [19]瑞丽女性网http://www.rayli.com.cn/2005-10-20/L0017001_142714.html(限于篇幅进行了删减) [20] google”木子美”将出现相关信息443,000条截至2007年4月27日。 [21]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nanyuetuijian/200502220785.htm(限于篇幅进行了删减) [22]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28页。 [23]Sandra Lee Bartky, "Foucault, Femininit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atriarchal Power," in Feminism and Foucault: Reflections on Resistance, ed. Irene Diamond and Lee Quinby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8). [24]余红、杨伯溆:《性别隐秘的赛伯空间》,《社会》2002年10月。 [25] Georgia Warnke, “Race, Gender, and Antiessentialist Politics”,密歇根大学-复旦大学女性学博士生课程班资料。 [26] 余红、杨伯溆:《性别隐秘的赛伯空间》,《社会》2002年10月。 [27] 转引自余红、杨伯溆:《性别隐秘的赛伯空间》,《社会》2002年10月。 [28] Jane Flax, "The End of Innocence,"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ed. Judith Butler and Joan W. Scott (NY: Routledge, 1992), pp. 445-63. [29] 刘魁. 真理、文化权威与知识生产的时代性——兼评福柯对真理话语的微观权力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1卷,P.53。 [30]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P.225。 [31] Foucault Michael “The Eye of Power” Power/ Knowledge : Selected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 - 1977. Ed. ColinGoron. Trans. Colin Gordon etc. New York : PantheonBooks, 1980, P156. [32] Sandra Lee Bartky, "Foucault, Femininit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atriarchal Power," in Feminism and Foucault: Reflections on Resistance, ed. Irene Diamond and Lee Quinby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8). [33]余红、杨伯溆:《性别隐秘的赛伯空间》,《社会》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