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
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
来源:互联网 sk005 | 沈奕斐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主体技术、虚拟实在、性、社会性别、反本质主义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关键词:主体技术、虚拟实在、性、社会性别、反本质主义

  Key Words: Subject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Sex, Gender, Antiessentialist

  摘要: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和网络本身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载体,它实际上决定了某些社会内容,并正在创造新的体验和知识。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从性和性别的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技术特性对于性别平等历程中的反本质主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影响和意义。

  Abstract: As a media, the technology and web are not simply the carrier of the information, but they determine part of the context of the society and create the new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technology and the sex/genderpolitics. I believe that the cyberspace is a nice place to practice antiessentialist Politics of sex/gender.

  网络以及网络技术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对人们的真实生活产生影响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但是,对于网络以及网络技术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尤其是对性/性别的影响,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从文献来看,社会学领域对网络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论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第一,把技术和科学作为一个就业领域,来看其中的性别问题[1];第二,从网络内容角度来谈性和性别问题[2],常常把网络单纯的视为色情舞台,而较少从客观的角度讨论网络与性、性别的关系;第三,从技术的角度来讨论性别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本文所最为关注的,这一方面的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因特网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是顺应当代男性兴趣和风格的[3],有的学者虽然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女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认为科学技术的男权文化特征决定了其对女性的歧视和排斥。[4]关键的原因在于,在西方社会男性气质与技术之间的文化联系是十分紧密地——人们普遍的看法是技术是强有力的、遥远的、高深莫测的、非人性的、科学的、昂贵的,总之是男性的。而女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设想为相互排斥。[5]与这一类观点[6]不同,以赛伯女性主义为代表,把技术看作是与性别无涉的,或者说是对不同性别而言都是有利的。[7]无论是何种价值观取向的判断,似乎都有把技术看作是单纯工具的倾向。但是,技术真的仅仅是工具吗?网络真的是虚拟的吗?网络技术仅仅是现实生活的载体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学者们发现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主体技术,正在赛伯空间中正发挥深远的的影响,确定了网络世界的虚拟实在特性。过去人们对于这一点是认识不足的,长期以来与媒体相关的信息技术一向被看作是载体,它运输信息、知识,从甲到乙,从点到面,我们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完全是中性的,运输的过程中既不会产生缺损,也不会增加或者改变。而实际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质疑的,一如我们曾经以为语言是透明的。如果说后现代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论证了话语(discourse)本身就是权力,它是知识的身体,而不是包装,那么,同样的,技术也并非是透明的,技术今天发挥的作用也不再是简单的载体,形式正在决定内容本身。

  在虚拟实在和主体技术产生前,人们对性与性别的经验都来自于一个现实,都和个体的主体身份相吻合;而在虚拟实在和主体技术产生后,理论上还缺乏一种相对应的性/性别理论,来阐述多重经验之间的性/性别经验和社会建构。同时,无论是性还是性别,其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是在社会建构中被确立起来的,在网络时代,在赛伯空间中,社会建构的力量被直观而清晰的展现出来,并且这种力量正在加快对性/性别的改变和型塑的速度。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对现实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彻底瓦解性/性别本质主义的可能。本文力图从技术的角度阐述虚拟实在对性/性别经验的挑战与颠覆,以及这种挑战与颠覆的意义。

  性/性别政治的技术选择

  在网络世界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普遍把它看作是“虚拟的”,认为其是不真实的,是和现实生活不同的,是虚幻的一个世界。在这种认识下,人们对于赛伯空间的态度要么是不当一回事,要么贬低其作用。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赛伯空间完全是一个实在的空间,当运用主体技术时它完全是一种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或 “虚拟现实”。“从技术实践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由电脑作为中央协调处理器、把人工产生出来的对各感官的刺激综合起来从而使人进入浸蕴体验的系统。所谓浸蕴体验,就是一种与自然空间绝缘、在人造三维视场里被各种人造物体影像包围而把自己的身体也看作此人造视场中的存在物的体验。”[8]赛伯空间就是一种人们最广泛接触的虚拟实在。

  之所以用实在两个字,是因为自然实在和虚拟实在之间的本体论具有对等性。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为何作为虚拟实在背景的赛博空间与自然物理空间是对等的空间。“在我们进入赛博空间之前,我们在自然给定的空间框架里理解世界,虚拟实在的硬件是这个框架中与其他物体并存的物体。但是,当我们进入赛博空间时,原来的物理空间已被完全替换,不复存在了,而赛博空间却是被整个地创造出来。因此,体积意义上的“小中纳大”悖论并不存在:任何时候,只有其中一个空间成为现实,作为感性直观的框架,这个空间始终都以感官的运作为其先决条件。……自然物理空间与人造赛博空间一样依赖于感官功能的运作。因而,作为虚拟实在背景的赛博空间,与自然物理空间有对等的本体论地位。”[9]

  但是,这种本体论上的对等是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因为按照制造工具客体的方式是造不出整个经验世界的。虚拟实在技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构建世界的感觉框架,而换了一个感觉框架得到的世界,从这个角度上是和自然世界在本体论上对等的。而这中虚拟实在技术就是主体技术的一种。

  以往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客体技术,即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并且,这种被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本身也是客体。一辆汽车、一把锤子虽然溶入了人的技术,但它们毕竟还是与制造者分立的物体。与客体技术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主体技术,这类新兴技术不是用来制造客体化的工具的,也不是用来改造自然客体的,而是用来改变人本身的。主体技术的诞生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10]因为它可以“生产”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完全可以等同与现实经验,所以说“虚拟实在技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是制造工具的技术,而是制造整个经验世界的技术。”[11]

  以网络游戏为例子,一旦游戏设置成浸蕴环绕的,玩家就能与外在的自然环境分离开来,而完全进入赛伯空间并使赛伯空间客观化。游戏中客观化的空间将与玩家自己的视角透视效果一致。这种人造空间将代替原初的自然空间,并且以游戏者的视野为中心,该赛伯空间具备了无限扩展延伸的可能性,而且对游戏者而言,除了在记忆中,不再有其他水平的空间存在,赛伯空间成为唯一被经验到的空间。[12]那么这种经验会对游戏者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尤其是对人们原来就需要通过体验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比如说性和性别的体验,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呢?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13年,是我国高校办刊历史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本刊主要发表具有高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459/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博...
推进技术《推进技术》
《推进技术》(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主管、该公司第三研究院第31研究所主办的全国科技期刊。于1980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政治、哲学、法律、文学、艺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性文章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教学研究与...
凉山文学《凉山文学》
《凉山文学》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121/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散文、长篇...
美国研究《美国研究》
《美国研究》(季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 《美国研究》主要刊登:中国学者关美国问...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