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子午流注针法是中医传统时间疗法的方法之一。针刀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疼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文从子午流注开穴法及针刀源流、具体操作等方面,通过临床病例阐明子午流注开穴法配合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独特疗效。
关键词:子午流注;针刀疗法;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进行性风湿免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受累关节的强直。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脊柱强直、驼背畸形,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僵硬、强直、骨质受损等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痹证”范畴。笔者运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5~36岁,平均(25.13±6.08)岁;病程0.6~27年,中位数5.4年。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40岁,平均(27.56±1.87)岁;病程0.3~25年,中位数6.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常规给予西医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物(双氯芬酸钠0.1g 口服 2次/日)、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柳氮磺胺吡啶750mg 口服 2次/日、来氟米特20mg 口服 2次/日)、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0mg 静滴 1次/周)、关节保护剂(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0.15ug 静滴 1次/日),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周期为半年(1周治疗1次,半年为1疗程)。①治疗组: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子午流注开穴法配合针刀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首先从患者第1胸椎棘突间隙及棘突间隙旁开1.5cm各为一个治疗点,针刀先和人体纵轴平行进针刀,深度达横突骨面时,转动刀锋,使刀口线和横突平行,在横突上缘或下缘,横行切2-3刀,切开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其主要病变在棘突下方,因此在做针刀治疗时,对早起患者,垂直进针先纵行剥离,后进行横行切开剥离即可。对中晚期患者,因棘间韧带已钙化,就必须切断部分棘间韧带,做切开剥离,其余操作与前一样,直到针下有切开之松动感时出针。压迫针孔待不出血为止,贴创可贴。同样的方法再治疗第1胸椎下方2-4个椎体,每次治疗3-5个椎体。5-7天后做第二次针刀手术,在第一次治疗的椎体下3-5个椎体的横突间隙及棘突间隙选择进针点,同样的方法将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棘突间韧带松解。如此,每隔一周松解一次,由上向下延展,每次治疗,直到所有的胸、腰椎都被松解为止。 [3]663然后按子午流注开穴法,取此时相对应穴位,进针后按照病情虚实施补泻手法。②对照组 单纯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1.3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均可诊断为痹证[1]。
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标准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cm)。(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3)分级。①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②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2]。
1.4 纳入标准
①均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②符合知情同意原则。
1.5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对治疗方法有抵触情绪或晕针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④近期接受其他治疗措施而影响疗效者;⑤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或中途失访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评估工作组”制定的ASAS20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疼痛消失,无晨僵,关节活动自如。有效:治疗后疼痛显著减轻,偶有晨僵,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85%,治疗组明显优于治疗组,见表1。
表1 两组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34
3
3
92.50*
对照组
40
29
4
7
82.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证”范畴,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机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如《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欠利[4]463-464。再者,《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肾下胞中… …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 …”。[5]211《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5] 。说明足太阳经、督脉所行病位正好为强直性脊柱炎病变部位。由以上背痛在骨则多由脊伤,在经则多由太阳经及督脉为病。现代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附着点炎或肌腱端病。炎症主要集中在肌腱、韧带和筋膜与骨的连接处。脊柱周围韧带的慢性炎症使韧带硬化,骨赘形成并纵向延伸,在相邻的椎体间连接形成骨桥。椎间盘纤维环与骨连接处的骨化使椎体变方,脊柱呈“竹节状”。同时脊柱骨突关节与肋椎关节的慢性滑膜炎引起关节破坏,纤维化或骨化。上述病变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发展,最终使脊柱强直,活动受限[2]218。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