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本文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应用的必要性和先决条件,进而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并论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治理三个领域的具体应用。旨在为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增值 内部审计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应用的必要性
根据200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对内部审计的全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监督职能向监督、评价、服务职能转变,已经从传统事后查错的稽查型审计向全过程动态的增值型审计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治理三个领域进行确认和咨询,从而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考验。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更是提出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将导致医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造成医院收入的减少,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更是犹如紧箍咒,迫使医院必须不断推进内涵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在公立医院有效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无疑可以加强风险管理,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增加医院价值,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应用的先决条件
增值型内部审计要在公立医院有效开展,在笔者看来,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先决条件。
(一)必须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目前公立医院的组织架构中,内审部门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而设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内审机构受财务分管院长或纪委书记领导,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性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内审地位,单独设立内审机构,并直接受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向院领导班子报告,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素质。许多医院的内审人员大多数由财会人员转任或是兼任,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内审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范围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难以满足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因此,医院应优化内审人员结构,构建一支由财务、审计、计算机、医护人员等组成的跨学科、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考虑到医院业务的特殊性,内审人员需要积极深入了解医院临床、医技等各部门的业务和工作流程,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下,内部审计不再只扮演医院运行“经济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当咨询、管理顾问的角色。增值型内部审计注重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的确认与咨询功能的发挥,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是合作共赢关系,与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此外,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内审部门要积极向医院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业务科室推荐审计产品,使之充分认识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价值,乐意接受内部审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邀请内审人员对其开展增值型审计,提高科室价值,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从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由确认和咨询两大活动构成,这两者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中,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
确认类的业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制度遵循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医疗收费审计等,确认类的业务也是传统的内部审计较为偏重的。公立医院尤其是要加强对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器械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审计,对采购过程和重点环节进行全程评价和咨询,有效减少医药购销领域产生的收受索要回扣、乱检查、“大处方”现象,帮助医院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此外,随着以药补医传统收入模式的破除,公立医院需要增加收入含金量,向自身管理要效益,提高自身绩效。因此,开展确认服务的内部审计也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床位使用率、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审计等评价,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促进医院增值,健康规范运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咨询类业务较包括风险管理培训、内部控制培训、内部管理咨询,提供管理建议或意见等。增值型内部审计更为侧重咨询类业务的开展。例如,内审部门单独或与医院职能部门共同起草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参与内部质量管理,接受医院临床科室邀请,参与科室管理,帮助科室发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等。
四、公立医院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途径
(一)通过评价和改善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增加医院价值。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遭遇风险无可避免。内部审计担负着对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再监督的职能,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要围绕着增值目标,综合分析医院内部外部医疗环境和经营环境,充分评价、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部审计可以从评价医院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等入手,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财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作出相关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需要深入到医院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最后,内部审计人员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医院运行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帮助医院及各科室规避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通过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改善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开展相关科室、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座谈等措施,改善医院风险管理,增加价值。
例如,在分析医院门诊收入的完整性风险时,不单需要关注门诊收费岗位,更需要临床、医技和护理业务岗位对医嘱的核对和收费的确认,因此,需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并通过信息系统设置在各个关键节点上进行控制,堵塞收费漏洞。
(二)通过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加医院价值。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实施内部监督、内部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经济管理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对医院风险管理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评价,可以重点从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这三方面入手,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协助医院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观基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