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02 |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肿瘤  老年患者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输血治疗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去白细胞成分输血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肿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随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以下三组,即去白组(给予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干预)、悬红组(给予悬浮红细胞干预)、对照组(未输血,仅给予常规治疗),各组21例。随后观察三组患者预后的不良反应、术后感染情况、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等各项指标,以对比三组患者所接受的相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去白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悬红组,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去白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悬红组、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去白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与悬红组相比则存在较大差异,即去白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较短于悬红组。结论:在老年肿瘤输血治疗活动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干预治疗方法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感染率低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体质耐受水平,因此,该治疗方案值得实施。
【关键词】:肿瘤  老年患者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输血治疗
 
    老年肿瘤患者其往往合并贫血症状,据相关数据统计可以了解到[1],晚期肿瘤患者其贫血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贫血症状的存在给临床手术治疗活动带来很大的阻碍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为了能够提高肿瘤患者治疗中的耐受能力以及改善其贫血症状,则有必要对患者展开输血治疗,与此同时,输血治疗也是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过程中的必要支持疗法,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而输血治疗的血液成分包括以下几种,即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机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等,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于老年肿瘤患者而言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其输注不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感染率低,而且还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疗效[2],因此,在当前老年肿瘤临床治疗活动中该血液较为常用。现以下选择来我院老年肿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去白细胞成分输血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来我院老年肿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经X线、CT等诊断后均确诊为肿瘤患者,其中肝癌患者13例、肺癌患者22例、胃癌患者18例,其他10例。另外,这些患者的年龄为65~87岁,平均年龄为(72.46±3.46)岁,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34例。根据输血成分不同而设立去白组、悬红组(各21例),同时,将未接受输血治疗的小组设为对照组(21例)。通过对比这些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得知,他们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对去白组患者给予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干预,对悬红组患者给予悬浮红细胞干预,而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干预。各组临床治疗方案如下:
1.2.1 去白组治疗方法
    给予去白组患者输注的血液均由当地地区血站中心提供,在对患者实施输血治疗活动前,对其进行常规配血操作(HGB小于100g/L),待配型成功后则可以对患者进行输血处理。随后,严密观察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如果出现发热、皮疹情况时,则立即给予相应治疗处理。
1.2.2 悬红组治疗方法
    首先,HGB小于100g/L时进行常规配血操作;其次,配型完成后则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悬液。
1.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营养治疗方案处理,在开始手术活动前,对对照组以及以上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以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后,定时观察他们术后感染情况以及伤口愈合时间情况。与此同时,还需要严密观察去白组、悬红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如说发热、皮疹等,并且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5.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并且以`x±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则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对三组患者实施相应治疗方案后,去白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悬红组与对照组,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以下表1所示。
表1 三组预后感染发生率对比分析(N=63)
 
手术切口感染
肺炎
合计

去白组(N=21)
1(4.75%)
1(4.75%)
2(9.5%)

悬红组(N=21)
4(19.0%)
4(19.0%)
8(38.0%)

对照组(N=21)
4(19.0%)
5(23.8%)
9(42.8%)

注:去白组与悬红组、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输血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
    去白组与悬红组经过输血治疗后,去白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悬红组而言较低,二组对比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以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输血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发热
皮疹
合计

去白组(N=21)
1(4.75%)
0(0.0%)
1(4.75%)

悬红组(N=21)
4(19.0%)
2(9.5%)
6(28.5%)

注:去白组与悬红组比较,P<0.05。
2.3 三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对比分析
    去白组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相较于悬红组而言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以下表3所示。
表3 三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对比分析
 
例数
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

去白组
21
(10.7±1.5)d

悬红组
21
(13.7±1.8)d

对照组
21
(11.4±1.9)d

注:去白组与悬红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老年肿瘤患者人群大多数伴有贫血症状,而贫血症状的存在不仅加大手术治疗难度,而且致死率也较高,因此,在对他们展开手术治疗活动前需要采取输血方式对其贫血症状进行改善[3]。另外,输血治疗本身也是肿瘤放疗、化疗过程中的一种支持疗法,在改善肿瘤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治疗过程中的耐受能力[4],对整个临床治疗活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输血治疗活动中,为了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带来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则对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成分悬浮红细胞,这是因为当输入的血液成分中含有白细胞时,其能够与受血者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从而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因此,去除白细胞成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5],一些病毒如EBV、CMV等其与白细胞有着很大的关联,它们之间有着较高的亲和性,如果没有去除白细胞而直接输注给患者的话,那么患者极易感染上述几类病毒,感染率非常高,这对于老年肿瘤患者而言是非常致命的,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预防输血引起感染情况的发生,则需要将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滤除。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民族医药《中国民族医药》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月刊,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季刊。该刊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以...
电子出版《电子出版》
《电子出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
通信对抗《通信对抗》
《通信对抗》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通信系统信息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以通信电子战为主,面向整个电子战/信息战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
工业用水与废水《工业用水与废水》
《工业用水与废水》(双月刊)创刊于1970年,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全国化工给水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 《工业用水与废水》是中国土木...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杂志,于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770/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地外生命、...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