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脉瘀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70例中显效40例占57.1%,有效26例占37.1%,无效4例占5.7%,总有效66例占94.3%;对照组48例,显效21例占43.8%,有效11例占22.9%,无效8例占16.7%,总有效32例占66.7%.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1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组 别 时间 例数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ml)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ml) SV(ml/beat) EF(%)
治疗组 治疗前 70 77.23±5.77 96.58±4.64 57.54±4.86 32.45±2.79
治疗后 70 58.43±5.92★△ 86.53±5.31★ 71.91±5.46★△ 46.55±3.49★△
对照组 治疗前 48 76.55±5.63 98.84±4.29 57.39±5.42 30.88±4.32
治疗后 48 71.39±5.86★ 86.38±5.16★ 59.49±4.74★ 35.48±3.7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比较.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内皮素、醛固酮、心钠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下降,且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尤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
表2 两组心衰患者治疗前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比较
组别 时间 例数 ET ALD Anp AngⅡ
治疗组 治疗前 70 123.45±12.27 61.66±6.98 251.35±31.22 24.96±2.69
治疗后 70 105.24±13.97★△ 62.98±8.96 245.53±32.51 15.57±3.65★△
对照组 治疗前 48 121.94±18.93 53.24±8.79 250.96±33.11 25.21±3.25
治疗后 48 109.56±18.33★ 55.3±11.15 243.67±62.94 22.37±3.2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例(%)]
组别 时间 例数 Ⅰ级 Ⅱ级 Ⅲ级
治疗组 治疗前 70 1 (1.4) 34(48.6) 35(50.0)
治疗后 70 36(51.4) ★★△ 31(44.4) 3(4.3) ★★△
对照组 治疗前 48 0 23(45.8) 25(52.1)
治疗后 48 8(16.7) ★★△ 28(58.8) 12(25.0)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分级比较
治疗组70例、对照组48例均均完成疗效观察.表3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两个疗程治疗后心功能分级Ⅰ级及Ⅲ级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分级Ⅲ级好转为Ⅱ级, Ⅱ级好转为Ⅰ级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 “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畴,是多种心脏疾病的末期表现.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多与心脉瘀阻密切相关.其发生与外邪反复侵袭,水气凌心,过度劳累及情志活动等因素有关.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血脉为心之阳气所主,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如果心气虚衰不能行血,则血液运行无力,心阳虚不能温通经脉,从而导致脉道不利,瘀阻心络,心脉失养而致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发生心力衰竭,出现心悸、气短、喘促等症.故心衰的发病心阳心气不足是内在基础,血脉瘀滞为病变的中心环节,二者始终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之中,故活血通脉,温阳益气为中医治疗心衰最根本的法则.
临床研究亦表明中医中药在改善心衰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存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经验方活血通脉饮具有温阳补气,活血通脉功效.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川芎擅行血中之气,活血行气止痛;丹参活血养血,袪瘀安神;归尾补血活血;赤芍清热凉血,袪瘀止痛;牛膝引血下行,通利心脉;枳壳理气; 红参、桂枝温通经脉,补血中之气.药理研究证明红参能够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心肌缺血; 炙黄芪、炙甘草补气.全方使血活气行,通络化瘀而痛自止诸症见愈.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