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脑中风后,部分患者遗留有吞咽功能异常,严重程度轻重不一,重度者比例可高达30%,此类患者必须要进行静脉内营养及胃管内流食注入,不仅增加了社会及家庭负担,且效果欠佳,某些特殊情况下,还会导致误吸,影响生命。单纯的康复训练由于此类病人年龄偏大,合并症较多,难以坚持等原因而效果不理想。在中药治疗中,川穹嗪对各种急慢性脑血管病,有肯定疗效已被证实。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川穹嗪口服加相关穴位电刺激治疗,疗效明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康复科2012年4月—2013年6月进行康复训练的脑中风患者52例, 患者均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且伴有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呛咳等咽反射异常,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及不能配合者,将全部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障碍等级评分
(`x±s,分)
组别
例数
评分
对照组
26
3.02±0.51
治疗组
26
3.05±0.48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相应功能训练,咽部相应刺激,川穹嗪胶囊口服2粒,2 次/日(甘肃西峰制药厂),2周为一个疗程。
1.2.2 电刺激治疗组 : 一般治疗与上相同,患者坐位,取风驰穴,大椎穴,用华佗牌32号3.3CM不锈钢针,在上述两穴位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连接电脉冲治疗仪(KWD-808I,常州生产),选用疏密波形,电压2-4V,频率80次/分,强度以能耐受为准,每次治疗30分钟。2周为一疗程。
1.3 吞咽障碍等级评定
采用藤岛—郎评分方法,结合透视下食团运动情况,将患者吞咽功能分为4级,并进行具体评分,分别为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入0-3分),中度,(经口摄取部分食物3-5分)轻度(完全经口腔摄食,但偶有呛咳,5-7分),正常(具有正常吞咽功能及摄食能力7-10分),分值越高,吞咽功能越好。【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X2,对结果进行有效性评定。
2 结果
参试患者52例,1例因心源性疾病中途退出,1例因其他原因实验未坚持,有效统计例数50例。结果及评分见表二
表二 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等级评分及组间比较
(`x±s,分)
组别
例数
评分
对照组
26
5.20±0.46
治疗组
24
6.80±0.50
由表2可以看出,经治疗后,吞咽障碍均有明显改善,加用相关穴位电刺激后,症状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
3 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相关穴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参与吞咽功能调解的神经复杂,主要和第9,10,12对脑神经调解有关,脑卒中后,上述神经功能受损,会引起延髓反射,喉反射活动失调,导致参与吞咽活动的肌肉运动失调,引起吞咽障碍【2】,对其康复治疗要求早期,全面,即加强相关肌肉群的锻炼,又要进行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越早,恢复效果越好。中医认为,此症乃由气行不畅,脉络受阻,气血运行逆乱所致,治疗应以疏经通络,醒脑开窍为主。川穹嗪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流加速,且具有明显的神经细胞保护功能。
穴位针刺疗法,近年来应用甚广,研究表明,针刺可使脑卒中病灶局部血流增加,从而建立新的侧支循环,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况。风驰穴在第9,10对脑神经支配范围内,具有熄风,醒脑的功能。大椎穴在第8颈神经支配范围,是大脑进行上下联系的中枢,具有通经调血之功效,对以上两穴位进行电刺激,会使神经在局部产生冲动信号,使参与吞咽功能的肌肉群进行有效地舒缩,改善相关部位的运动,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近年来研究显示,对身体相关穴位进行电刺激,会刺激局部神经元突触间神经递质的释放,局部及相关脊髓内5-HT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会升高,针刺能显著减轻血浆内皮素对组织的损伤,而增加血浆降钙素水平,从而增加对组织的保护作用【3】。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规康复治疗配合风驰,大椎穴位电针刺激,可显著提高康复效果。但本观察样本量偏小,尚需大样本,多角度观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Ramscy DJ,Smithard DG,Kalra L.Ealra L.Early assessment of dt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3,34(5):1252—1257.
[2]Puisieux F,Dandrea C,Baconnier P,et al.Swallowing disorders,pneumonia and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isease in the elderly[J].Rev Mal Respir,2011,28(8):76—93.
[3]燕铁斌.神经电生理手段在研究低频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9):77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