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5.2 加强宣教 (1)我科住院病人多为慢性病程,需要反复住院,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强化他们血管保护意识。(2)利用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册讲解血管的保护方法及各种输液工具的特点。(3)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提高他们保护病人血管的意识。
2.5.3 合理选择静脉输液途径及血管通路器材 (1)对于输液治疗周期在一周内的,建议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据文献报道钢针外渗率是留置针的2倍[5]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反馈,选择性价比较高的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2)选择3M公司的透明贴膜,对于易致过敏的病人,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固定。
2.5.4 建立患者第一次输液前评估制度 针对护士对输液护理程序评估不足的特点,科室建立患者静脉输液前评估制度[6]。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第一次输液前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1)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活动状况、自理能力、配合程度、经济状况。(2)治疗时间、药物种类、PH值和渗透压。(3)血管通路器材的类型、型号、价格。采取的输液方式均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实施[7]。
2.5.5 制定输液前各要素的评估流程以及针对不同患者选择血管通路器材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针对患者对血管通路器材的认知度不高及静脉保护意识不强等现状,制定有利于患者安全、规范、人性化的输液评估和服务流程。采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书面、口头、电视多媒体播放及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静脉输液小常识等方法增加患者关于静脉输液方面的基本常识,提高使用留置针的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
3. 结果
3.1统计学方法: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对策实施检查和效果确认 对策实施后的效果确认包括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 有形成果的统计方法同前,与QCC活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QCC活动前后住院患者钢针使用率评价 n(%)
时间
输液总人次
钢针使用人次
静脉穿刺人次
QCC管理前
1144
843(76.69)
989(86.45)
QCC管理后
1568
352(22.45)
563(35.91)
X2
704.569
690.361
P值
0.000
0.000
3.3 无形成果 无形成果是包括圈长在内的所有圈员的个人成长收获,通过本次QCC活动,圈员们在沟通与协调能力、责任心、积极性、团队精神、发掘问题的能力、质量改善的手法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旭日圈活动前后无形成果评价
QCC活动前
QCC活动后
P值
沟通与协调能力
2.71±0.17
4.00±0.10
<0.01
责任心
4.57±0.27
4.71±0.12
<0.01
积极性
3.57±0.15
4.71±0.15
<0.01
团队精神
4.00±0.10
4.85±0.08
<0.01
发掘问题的能力
2.14±0.13
3.86±0.17
<0.01
质量改善的手法
2.14±0.17
3.29±0.15
<0.01
3.4 标准化 经过6个月的QCC活动,建立了住院患者第一次输液前评估制度及输液前各要素评估流程,制定了针对不同患者选择血管通路器材的原则和标准,完善了静脉输液督查标准。
4. 讨论
开展品管圈后圈员们的共同参与、商讨,完成提升某事项的计划、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及检讨与反省过程[8]。活动过程中圈员互动增加,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了人人参与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9],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10]通过本次QCC活动的开展,有效地降低了住院患者的钢针使用率,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者的生命通道,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减少了护士静脉穿刺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11],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护理管理的工作效能也有了提高[12]。通过本次QCC 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住院患者第一次输液前评估制度及输液前各要素评估流程,制定了针对不同患者选择血管通路器材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圈员的能力仍存在一定差异,下次的活动应对不同层次的圈员给予不同程度的活动方案[13] ,品管手法运用欠灵活,这也将成为我们下一个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54-2155.
[2] 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0-61.
[3] 章雪飞,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4] 陈秋芳,刘沛珍.QC小组活动在提高术前健康教育效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702-703.
[5] 刘秀荣。静脉输液最佳途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49.
[6] 林建华,卢少萍,徐永能.品管圈活动在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7.
[7] 乔爱珍、李敏、马威,等.静脉输液前评估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实施与体会[J].护理学报,2007,14(2):73.
[8] 戴小丫,章敏青,郑小青,等.品管圈在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模式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631-2633.
[9] 杨艳,张莉国.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小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10-111.
[10] 王利香,李旺君.浅议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环节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16(1):255-256.
[11]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12] 黄碟卿,黎明.在护理管理中开展有效的QCC小组活动[J].中国护理管理,2003,3(4):58-59.
[13] 黄荔葵.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护士急诊手术配合能力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1):8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