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19 | 张鑫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慢性心力衰竭;卡维地洛;疗效;不良反应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寿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卡维地洛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卡维地洛;疗效;不良反应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病情重,死亡率高。卡维地洛为第3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肌重构、延缓心力衰竭进程的作用[1]。本文对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寿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55~78岁之间。按照NYHA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在此次的研究中,有Ⅱ级31例,Ⅲ级19例,Ⅳ级1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0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多项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病情稳定后,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卡维地洛,起始剂量为2.5mg/次,1次/天,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加大剂量至20mg/次,1次/天,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半年时间。

  1.3疗效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程度不低于2个级别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程度不低于1个级别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无明显变化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通过心脏彩超检测,评价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情况,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

  1.5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临床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16 11 3 90.0 对照组 30 15 5 10 66.7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LVD、LVESD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LVEF(%) 35.35±4.33 50.76±5.41Δ* 35.88±4.39 39.71±4.95* LVD(mm) 65.87±5.13 53.86±5.91Δ* 66.11±5.33 62.18±6.32* LVESD(mm) 51.03±6.35 42.18±5.35Δ* 50.97±6.29 46.87±5.56* 注:Δ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分组 例数 胃肠道不良反应 头晕、疲乏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 30 2 2 13.3 对照组 30 2 1 10.0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病情重,致残率及致死率高,发病率逐年增加,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预后极差[2]。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多为药物保守治疗,使用较多的有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李艳等[3]报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效果欠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时如加用β受体阻滞剂效果较好,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4]。卡维地洛为第3代β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SNS系统和RAAS系统的活性,消弱心脏肾上腺素能受体张力的增高所引起的心脏损害,延缓心肌重构的进展及心功能的恶化,进而改善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5]。卡维地洛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轻度或中度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Ⅱ或Ⅲ级)合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也可应用于ACEI不耐受和使用或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肼屈嗪或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心功能不全者[6]。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LVEF、LVD、LVESD等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卡维地洛可以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与金美娟等[7]报道的结果相似。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用卡维地洛后并没有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在治疗开始时,因其存在负性变性力作用,在刚开始几周可能引起心功能短暂恶化,应注意加强心率血压监测。总之,卡维地洛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付文辉,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80例老年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8):80-81.[2] 黄炜,吴建东,卡维地洛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890-4891.

  [3] 李艳,罗恒,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及护理进展[J].内科,2015,10(1):107-109.

  [4] 屈春生,张博,李琳,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51-152.

  [5] 管晓灵,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00-101.

  [6] 李淑娟,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0,17(1):130-131.

  [7] 金美娟,厉伟民,李国洪,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3):346-347.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沙棘《沙棘》
《沙棘》(季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指导、陕西省开发利用科研中心、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和河北神兴集团股份有限...
吐鲁番学研究《吐鲁番学研究》
《吐鲁番学研究》杂志,半年刊,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杂志,于201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400/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市场论坛《市场论坛》
《市场论坛》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328/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人力资源开...
舟山市人民政府公报《舟山市人民政府公报》
《舟山市人民政府公报》(月刊)创刊于2004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
人文论丛《人文论丛》
《人文论丛》(半年刊)创刊于1998年,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主办,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每年一期定期出版的全...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