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与用药管理。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集的100份因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0份因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患者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分布、损害器官分布情况。结果:从性别角度分析,逐渐不存在差异性(P>0.05),从年龄角度分析,年龄≥61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从药物种类角度分析,心脑血管病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种类患者,从而给药途径分析,口服用药和静脉推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方式,从损害器官角度分析,皮肤、附件部位属于患者常见累及部位,常见临床症状为红斑、皮疹(P<0.05)。结论:加强临床中药制剂的生产监测,可规范临床用药现象,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结果;用药管理
近年来,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部分专家尝试着将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提炼,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疗效,虽然中药较温和持久,属于天然物质,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导致不良反应近年来逐渐增加,对此中药药剂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研究对象[1]。本文旨在探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与用药管理,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100份因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报告材料均在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集。本次报告患者年龄在18~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9±9.74)岁,45例为男性患者,55例为女性患者。其中20份来自内科,20份来自门诊,20份来自外科,20份来自心血管科,20份来自妇产科。
1.2 方法
对100份因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和性别分布情况进行统计,随后总结导致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统计所有患者不良反应时累及的器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分布、损害器官分布情况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药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在性别之间的分布不存在差异性,但在年龄分布中存在差异性,其中以年龄≥61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分析中药药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 年龄(岁) 男性 女性 合计 ≤20 1(1.00%) 3(3.00%) 4(4.00%) 21~30 4(4.00%) 4(4.00%) 8(8.00%) 31~40 4(4.00%) 6(6.00%) 10(10.00%) 41~50 6(6.00%) 9(9.00%) 15(15.00%) 51~60 10(10.00%) 10(10.00%) 20(20.00%) ≥61 20(20.00%) 23(23.00%) 43(43.00%) 合计 45(45.00%) 55(55.00%) 100(100.00%)
在分析药物种类时,发现心脑血病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种类疾病,而在分析给药途径时,以口服后和静脉推注后不良反应更高(P<0.0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分析中药药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分布 组别 药品种类 给药途径 例数 百分比 途径 例数 百分比 心脑血管病用药 54 54.00% 静脉推注 29 29.00% 消化系统用药 8 8.00% 静脉滴注 18 18.00% 抗肿瘤及辅助药 11 11.00% 肌肉注射 5 5.00% 抗病毒药 13 13.00% 口服 37 37.00% 补益安神类药 5 5.00% 外用 7 7.00% 其他 9 9.00% 其他 4 4.00%
在分析不良反应积累部位时,发现以附件、皮肤部位最常见,而主要临床表现为红斑、皮疹。(P<0.05)。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分析中药药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损害器官分布以及其临床症状 组别 症状 例数 神经系统 抽搐、嗜睡、意识不清 6(6.00%) 皮肤、附件 皮疹、红斑 73(73.00%) 消化系统 腹泻、恶心、食欲不振 12(12.00%) 心血管系统 哮喘、呼吸不畅 2(2.00%) 呼吸系统 血压降压或增高、心悸 5(5.00%) 其他 肾功能异常、肝功能 2(2.00%) 合计 - 100(1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药事业的壮大,人们已逐渐了解中药疗效,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中药药剂也逐渐成为首选药剂,其效果显著,但由于部分患者对中药药剂的不了解,开始盲目使用,导致近年来中药药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上升,对此应及时控制此类不良现象,而实施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2]。
中药药剂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剂量不当、用药时间错误导致,而经研究发现,50岁以上患者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而口服给药方式和静脉推注给药方式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4]。针对此类不良现象,我院实施以下应对策略:树立患者正确用药观念,时刻提高防范意识,同时需要求临床医务人员掌握中药制剂的配伍禁忌以及了解制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危害[5]。实施中药制剂前提下,应保证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以古代医药书为用药基础,对于临床较为特殊的中药制剂,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收购,而在对首次使用中药药剂患者,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和含量测定,控制药物毒性,对于需注射多种药物患者,应观察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将每个药物处方做到有理可证、有据可依[6],对于临床新型中药制剂,应先进行活体动物实验,确保安全有效后,才可实施于临床,对于不良反应较高药物,应控制药物剂量、注射时间,对于必须进行静脉给药患者,应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原则,同时对于年龄较大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和输液观察,若发现异常现象,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将伤害降到最低程度[7~8]。
总而言之,通过了解中药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后,实施相应的管理对策,不仅可提高临床医务人员防范意识,还可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育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和用药管理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79-80.
[2]金德新.我院中药制剂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274-275.
[3]刘丰.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2):105-106.
[4]邢佳振.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结果和用药管理对策[J].世界中医药,2016,11(5):913-916.
[5]陈楠,刘超.从35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探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重点[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3):255-258.
[6]周兴碧.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84(22):30-32.
[7]韦彩柳.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与用药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0):229.
[8]黄莹,王媛.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