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
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19 | 李敏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超声;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价值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4例(2013年4月~2016年4月期间)作为观察组,同时将我院接诊的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超声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的检测。对比2组患者检测后的颈动脉后壁处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积分、超声病理分型以及超声表现分型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IMT值、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且观察组超声病理分型以及超声表现分型对硬、软、复合斑以及Ⅲ、Ⅳ、Ⅴ型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超声有助于提升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的准确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超声;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价值

  在临床上,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为止,该疾病的发作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引起临床研究的高度重视[1]。颈动脉粥样斑块属于冠心病诱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经统计发现,超过90%的冠心病患者均伴有动脉粥样硬化(Herosclerosis,AS),AS属于一种全身进行性、慢性的血管性疾病[2],颈部是AS的常发部位,颈部AS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相同的病理及危险因素。本文研究中,主要观察使用超声诊断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提供相关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我院接诊的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观察组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通过冠脉造影证实。对照组患者排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

  观察组当中,男、女性患者各占24例、20例;年龄范围在43岁~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6±12.67)岁。

  对照组当中,男、女性患者各占23例、21例;年龄范围在43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5±12.36)岁。

  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差异均不明显(即P大于0.05),两者可以实施科学性的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进入超声室后,观察对象取头部侧位或者头部伸侧位,扫查时,沿着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对其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的纵断面以及横断面等进行仔细扫描。IMT值使用多点测定法确定,主要检测患者的颈总动脉,近分叉处10cm、20cm以及30cm处的颈动脉后壁处内 - 中膜厚度,并将检测出的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的IMT值;颈内动脉IMT值则通过对颈内动脉的前位、后位以及侧位进行测量,并得出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对象检测后的IMT值、斑块积分、超声病理分型以及超声表现分型的情况。

  1.3.2判定标准

  IMT>1mm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IMT局部增厚>1.2mm即为斑块。

  斑块病理类型判定标准:硬斑:斑块高低不平,具有强回声,并伴有声影;软斑:表面光滑、回声较弱,凸出管腔;复合型斑:体积较大、呈不规则状,兼具硬、软斑的性质特点,斑内存在出血现象则回声消失。

  超声表现分型:主要将斑块分为Ⅰ、Ⅱ、Ⅲ、Ⅳ、Ⅴ型。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观察对象诊断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用“%”表示两组的超声病理分型以及超声表现分型状况,并用卡方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的IMT值和斑块积分,并用t检验,当两组观察对象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异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两组观察对象的IMT值和斑块积分对比

  观察组检测后,其IMT值为(1.27±0.17)mm,斑块积分为(1.83±0.2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值小于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IMT值和斑块积分对比 组别 例(n) IMT值(mm) 斑块积分(分) 观察组 44 1.27±0.17 1.83±0.22 对照组 44 0.64±0.05 0.84±0.06 2.2两组观察对象的超声病理分型对比

  对比两组对象的超声病理分型可知,观察组硬、软、复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对比两组对象的超声病理分型 [n(%)] 组别 例(n) 硬斑 软斑 复合型斑 观察组 44 32(72.73) 8(18.18) 1(2.27) 对照组 44 4(9.09) 2(4.55) 0(0) 2.3两组观察对象的超声表现分型对比

  观察组Ⅰ、Ⅱ、Ⅲ、Ⅳ、Ⅴ型的检出率分别为4.55%、6.82%、56.82%、22.73%、9.09%,Ⅲ、Ⅳ、Ⅴ型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对比两组对象的超声表现分型 [n(%)] 组别 例(n)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Ⅴ型 观察组 44 2(4.55) 3(6.82) 25(56.82) 10(22.73) 4(9.09) 对照组 44 10(22.73) 26(59.09) 7(15.91) 1(2.27) 0(0)

  3 讨论

  临床常使用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诊断,被奉为诊断的金标准。但该诊断方法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大,且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一般基层医院难以实行,局限性较大。因此,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检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超声检测后,观察组IMT值为(1.27±0.17)mm,斑块积分为(1.83±0.2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该结果与罗爱华[2]学者于《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的研究结果相似,该文中研究组IMT值和斑块积分分别为(1.28±0.18)mm、(1.82±0.13)分,与本文研究结果极为相似,说明超声在检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价值非常高,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超声病理分型可知,观察组硬斑、软斑、复合型斑的检出率分别为72.73%、18.18%、2.2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硬斑最为突出,说明实施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斑块并确定其性质,在冠心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以上结果可作为重要参考内容;在5种不同超声表现分型中,观察组Ⅰ型、Ⅱ型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Ⅲ、Ⅳ、Ⅴ型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李海娟[3]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通过对研究组(冠心病)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中Ⅰ型、Ⅱ型患者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Ⅲ、Ⅳ、Ⅴ型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超声检查可尽早检测出斑块,并确定其型号,对提升临床诊断率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使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检查,有助于其早期病理分型和表现分型,其结果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娜.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31-32.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江西农业《江西农业》
《江西农业》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29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新型农业、...
创新时代《创新时代》
《创新时代》(月刊)是中央级综合经济类刊物。定位于“创新改变世界,创新引领经济”,深刻解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产业创新、教...
戏剧丛刊《戏剧丛刊》
《戏剧丛刊》(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 《戏剧丛刊》主要发表戏剧创作经验、戏剧研究、表导演及舞台美术方面的技巧、知名的艺术成就介绍等文章。...
文学自由谈《文学自由谈》
《文学自由谈》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015/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人物、反...
家庭与家教《家庭与家教》
《家庭与家教》是全国首家指导通才教育,关注英才培养的家庭教育类期刊。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宗旨是传授科学的家教理念,关注家教热点,指点家教迷律,做...
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65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学术刊物。作为社科类核心期刊和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的代会刊,《比较教育研究》质量不...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