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保健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重要的生理时期,有2/3的妇女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1]。开展绝经后妇女保健工作,定期进行普查、宣教,帮助中老年妇女认识绝经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疾病,积极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改善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围绝经期的生理特点
1.1内分泌的改变 卵巢机能衰退、周期改变、皮质萎缩。
1.2月经的改变 月经是受卵巢功能调节的。随着卵巢机能的衰退,出现月经紊乱直至绝经。
1.3生殖器官萎缩 子宫体萎缩,宫颈变小,阴道缩短、变窄,阴道粘膜变薄,分泌减少,弹性消失。随着年龄增长,乳房退化、下垂,女性体征逐渐消失。
1.4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由于下丘脑控制失灵,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协调,会突然出现面部潮红,潮热、出汗。由于不同部位的血管痉挛可发生散发性疼痛。
1.5精神状态的改变 常感到头晕、心烦、紧张、失眠、抑郁、易努、疲劳及记忆力减退。
1.6骨质疏松症 更年期雌激素缺乏,影响骨细胞成长骨质形成不够,于是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同时体重增加,体态变胖。脂肪和糖代谢失常,易发生糖尿病或腹泻,肠胃胀气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现象。
2围绝经期的心理特点
围绝经期妇女对角色变化的反应不同,部分妇女为结束生育感到轻松与兴奋,也有部分妇女为丧失生育能力感到悲哀。其他症状,如抑郁、情绪波动、烦躁易怒、激动、失眠及乏力等都有发生。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妇女睡眠障碍比绝经前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常表现为失眠和睡眠中断。
3围绝经期保健模式
3.1深人开展围绝经妇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妇女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各级医疗卫生、妇女保健部门必须依靠政府,动员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我国广播电视覆盖面广这一优势进行广播电视健康讲座是一个教育面广、易接受、效果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教育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这一自然过渡期的生理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症状,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了解保健知识,掌握保健技能,走出误区,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积极进行自我保健,争取顺利渡过这一非常时期,并为提高未来生命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3.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调整营养和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适当运动,维持正常体重,保持正常体态。充分睡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注意个人卫生,定期参加妇科病普查及乳房自我检查。
3.3积极开展心理护理 心理治疗可以改变人的认知,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让患者进一步地了解更年期的生理知识及心理因素对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的影响[2]。采用心理疏导疗法,使患者进一步了解更年期的生理变化,明确更年期症状的成因,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进行自我调节;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解释,使其重返健康心理,通过学习认识到各种心理因素与躯体变化的关系,客观地了解身心与某些环境因素如紧张、松弛的关系,进行放松训练,解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3.4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卵巢功能减退所致骨量减少而引起的腰背疼痛、四肢关节肿痛、甚至抽搐和非外伤性骨折等表现的综合征。围绝经期妇女的维生素D转化能力降低,可在补钙的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以利钙的吸收。
3.5雌激素替代疗法(HRT) HRT是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最有效药物,除改善各种临床症状外,还能保护心脏,降低冠心病发病率,预防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的发生。由于其潜在的致癌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HRT。
3.6合理运动训练指导 合理的运动建议是通过对形体评估以及运动相关的客观指标测定后给出的,如肺活量和肺压、心功能、循环系统
指标、营养状况、肝肾功能、运动神经功能、关节功能、静态和动态平衡性、肌肉数量和肌力、骨强度、脂肪分布、肌肉分布、胸-腰-臀围、直立程度等的测定,经过综合判断,可以确定安全有效地运动范围,目的是要使运动在发挥最大功效的同时,又避免运动不当造成的损伤。
总之,应该针对围绝经妇女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年检率,保健机构服务个性化和人性化,规范应用保健卡等措施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华嘉增.妇女围绝经期保健新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6,15(12):780.
[2]陈宝英,齐宏,王玉明.更年期妇女保健质量保证体系[J].当代医学,2001,5(2):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