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目的:了解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风险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本科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了调查,制定防范措施
结果:产房人员在近3年时间内有110人次发生过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36.1%,在受伤害的医务人员中,手术医师35人次,助产士52人次,进修实习护士23人次,受伤者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经跟踪
随访:未发现有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感染者
结论:产房医务人员受锐器伤害几率比较高,职业暴露风险大,有效防范措施及规范操作程序,及时处理伤口
关键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 职业暴露风险 产房 医务人员 防范措施
产房医务人员的工作就是同产妇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经常要接触各种医疗器械。其中很多是锐利器械,存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HIV等经血液传播疾病暴露的风险。产房医务人员在产妇分娩手术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害几率比较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几率也比较高,为了解本院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了调查
方法
调查对象为产房所有医务人员,共180人次,包括进修医生、实习医生、助产士120人次,护士(含护生、实习生、进修生)60人次。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现场发卷,每人填写自2007-2009年3年时间内发生职业暴露次数、处理情况、感染情况。共发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10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该产房180名医务人员在近3年时间内有110名发生过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占61%。在受伤害医务人员中,接生助产士52人次、医生35人次、器械护士23人次。在受锐器伤害的人员中工作年限少于5年的人员锐器伤害构成比为52.73%,工作5-10年者受锐器伤害比例为25.45%,工作年限1年以上者受锐器伤害比例为21.82%.。调查还发现,在各种锐气伤中被手术中缝合操作的缝合针伤害的比例最大,其次被血液、羊水喷溅到人体粘膜接触、清理器械比例也比较大。
表1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
调查年度
锐器伤人数
构成比(%)
受伤人员
锐器份
构成比
2007
48
43.64
助产师
35
31.82
2008
33
30
医师
32
47.27
2009
25
27.73
护士
23
20.91
表2产房人员职业暴露方式调查结果
操作环节
锐器伤人数
构成比(%)
操作环节
锐器伤人数
构成比(%)
传递器械
25
22.73
刀片划伤
9
7.27
清洁整理器械
18
16.36
注射针头
8
8.19
拨除针具
10
9.1
意外扎伤
5
4.55
缝合针
13
20.91
羊水、血液喷溅
12
10.91
根据本科病人筛检结果可以看出,在产房人员职业暴露血液部分含致病因子,检出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占68.45%,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占2.27%,血清中梅毒抗体阳性者占7.45%,未检出HIV抗体阳性患者.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不按规范操作,操作粗心大意,只是手术过程中的缝针、刀片等锐器携带有产妇的体液传播疾病损伤了自己和他人,造成血液体液直接暴露(1)。坚持标准预防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规范各种操作规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预防职业暴露的根本措施。在各种医疗操作中,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是,采取戴手套、工作帽和传工作服,必要时戴护目镜;发现手套的破损时应及时更换;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及时消毒和灭菌处理,本科对所有产妇分娩前均应筛检HBV、HIV、HCV、RPR等血清标志物,以便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助产师应仔细查阅产妇病历和各项检查单,明确产妇是否有血源性传播性疾病,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
锐器盒有坚固的盖子和盒体,并用明显的危险警告标志,医务人员将使用过的刀片、缝合针、注射针头立即扔进锐器盒内,安全方便的运送和焚形处理,当医务人员发生损伤后暴露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血液,对所暴露的医务人员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碘伏类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眼睛、口腔内)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2),针对患者的HBV、HIV、HCV等病原体携带状态时,24h内填报《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根据病原体给予预防性用药,并建立个人档案,资料登记,随访,追踪等进行医学观察,医务人员加强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自我防护,不仅降低了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发生。而且通过自身防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广清、赖兰萍、医疗行为中锐器损伤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杂志,2008,22:6B
(2)程丽霞、薛永兰,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03.27.2.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