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5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有41例有明显诱因占71.9%,常见诱因为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不当。临床上多表现为典型低血糖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乏力、手抖等交感神经兴奋临床表现,也可以表现为脑部症状,容易引起误诊及漏诊。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 低血糖 降糖药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2005年5月至2010年住院病人57例,均为2型糖尿病,年龄>60岁患者,且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在61--89岁,平均年龄69岁,糖尿病病程最短5年,最长25年,其中伴发冠心病17例,伴发高血压病19例,伴发脑血管意外12例,伴发肾功能不全8例,伴发自主神经病变23例,胰岛素治疗18例,口服降糖药39例。
1.2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低血糖症参照测得血糖结果:(1)有低血糖的检验结果,血浆葡萄糖浓度<3.9mmol/L。(2)临床以自主神经症状和低血糖症状为主要表现。
1.3研究方法:
采用分析病历记录,实验血糖测的值,临床用药情况等,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
结果:
2.1临床表现:低血糖发作时表现为手抖、心悸、出冷汗、烦躁、焦虑、饥饿等症状,急性低血糖反应41例(占71.9%)。无明显症状的隐性低血糖反应11例(占19.3%)。表现为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抽搐,双眼上翻1例(占1.8%)。四肢乏力伴突发跌倒1例(占1.8%)。突发失语1例(占1.8%)。被诊断为脑血管意外2例(占3.6%)。发作时查血糖均<3.9mmol/L,其中最低仅为0.9mmol/L。
2.2影响低血糖发作因素:
(1)磺脲类药物服用过程中,未监测血糖,未调整剂量(占23%)。(2)胰岛素用量过大(占35%)。(3)用药过程中过分限制饮食(占10%)。(4)活动量过大(占10%)。(5)饮食量减少或未进食情况下,未监测血糖,磺脲类及胰岛素未相应调整剂量(占12%)。(6)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去,导致经肾排泄药物,排泄减少,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占4%)。
2.3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在发作初期,意识尚清可进食者,血糖降低不明显,给予糖类食品,如糖果、糖水或甜点等。病情较重者,有意识障碍者,血糖下降明显,立即给予50%GS50--100ml静脉注射,随后给予10%或5%GS静脉维持。1--2小时监测血糖1次,直至患者神志清晰,血糖波动在7--10mmol/L,此后72小时仍要严密监测血糖变化。病情严重者,反复抽搐、烦躁、休克者加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57例中在3天内血糖恢复稳定41例(占71.9%)。无1例死亡。
讨论:
引起低血糖常见原因:(一)葡萄糖生成减少。(二)葡萄糖利用增加。
(一)葡萄糖生成减少常见原因(1)酒精作用,酒精限制了糖异生,导致患者低血糖反应。(2)使用—肾上腺素拮抗剂如倍他乐克引起低血糖。机制:是它抑制了肾上腺素介导的对低血糖的反应。(3)肝肾功能紊乱引起糖异生减少。(4)胃肠疾病引起摄入减少引起。
(二)葡萄糖利用增加:药物作用是通过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导致低血糖。高血浆胰岛素浓度增加,使葡萄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使用是导致低血糖发生常见原因,而磺脲类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这类药物是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另外一个原因。
低血糖症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老年人体质差,是低血糖症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低血糖症发生。故在临床中加强血糖监测,对伴肝肾功能病变,胃肠功能病变,及时调整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用量。对反复低血糖,同时监测血C-肽,血胰岛素原,血中皮质醇、生长激素、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水平。
诊断低血糖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应怀疑低血糖症存在[1]:(1)有较为明显的低血糖症状;(2)惊厥或发作性神经精神症状;(3)不明原因的昏迷;(4)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如禁食、体力活动或数小时,出现类似的综合性症状;(5)有发生低血糖症的危险者。如用胰岛素或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及酗酒者等。在诊疗过程中凡怀疑低血糖症存在的患者都因首先测定血糖,尽可能缩短低血糖持续的时间,避免对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伴发高血压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尤其应引起重视,合理选用降糖药,尽量选用短效促泌剂,速效或短效胰岛素。老年糖尿病要确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空腹血糖<7.8,餐后血糖<11.1为宜[2]。降糖指标尽量放宽,减少低血糖发生。同时提高医护人员对本病的认识,加强血糖监测,加强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袁申元,杨光然,低血糖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1):70-7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