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关键词:火郁发之;临床运用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应用,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火郁发之”的含义
火乃阳热之邪,郁广义泛指郁滞、郁遏不得发越,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火郁,是指火热之邪伏于体内;发,是发泄之意。《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然郁为郁滞,外感六淫之邪气侵袭人体后,或直接致火,或久蕴转化为“内火”,后经历代医家总结完善,认为内伤因素如气、血、痰、火、湿、食等蔽遏于内,殃及他脏,或情志不遂等皆可致郁。总言之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正如刘河间所谓: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1]
“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
火郁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治疗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叶选医衡》说:“发者,发越也。”[2]如何“发之”,当因势利导,发其郁滞,使其顺利透达外出,经后世医家不断总结“发”的含义逐渐完善,认为“发”的解释非独发汗也,如张景岳认为:“火郁之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其发,非独止于汗也” [3] 。对于风寒外袭,卫阳郁闭而内外皆有热证者,当外以辛温之品发其在表郁热,内以辛寒药物清泻其热;在内之火郁,总与心、肝相关,火多于肝、胆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俱挟相火,故疏肝解郁为治疗常法,且多用温散药物以从其性而散之;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升阳”。升阳之法,有升太阳、阳明、少阳之别。《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该法多指升太阳之阳以发越卫气,使汗出热散。而后两种,是通过升散药物的透发之性,顺应火热的外出之势,给热以出路,以发汗为辅助治疗方法。如“柴胡可发少阳之火,葛根、升麻发阳明之火,羌活发太阳之火”,“泻黄散中之防风重用,仅其升浮能散脾中伏火也”[4]。
病案举例
患者朱某,女,因“间断咽部肿痛2月,加重伴发热2天”就诊。就诊时患者诉间断咽部肿痛,吞咽困难已有2月,曾诊为“扁桃体炎”,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后症状好转,因起居及饮食不规律,近2月来咽部肿痛反复发作。此次2天前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我处就诊。追问患者,近数月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现:咽部肿痛,吞咽困难,发热,恶寒,稍有头痛,纳差,口臭,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脉浮数。查体:体温38.2℃ 神志清楚,精神可,扁桃体红肿,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律齐,腹软,无压痛,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血常规:大致正常。西医诊断: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乳娥,郁火在里,风寒外束;辨证为内热外寒。治宜内清郁热,外散风寒。药物:生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黄芩10g,桑白皮10g,柴胡6g,牛蒡子10g,连翘10g,炙甘草6g。服用2剂,汗出热退,恶寒症状减轻,服用7剂后,发热、恶寒、头痛、咽部肿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消失,舌红,苔黄厚较前减轻,查扁桃体充血,无肿大,上方减生麻黄、杏仁、生石膏,加予栀子10g,玄参15g,服6剂后,疾病痊愈。
按:该患者工作繁忙,精神紧张,起居及饮食不规律,内有郁火,遇劳累则郁火外泄,故见咽部肿痛,纳差,口臭,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内有郁火极易外感风寒,故又兼见发热,恶寒,稍有头痛的表寒证。
朱丹溪提出:火“有可发者二:风寒外来者可发;郁者可发”是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精辟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亦指出:“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中滞者,泻之于内……。”明确强调了该类疾病的主要治法就是因势利导,发其郁滞,使其顺利透达外出。
因此,凡治火郁之证,临证总当顺其性而扬之,因其势而导之,但升之、散之不可过于凉遏,以免冰伏其邪,使热不得外越而内陷,必须选用一些温散药物,则有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之效,使郁火得以清泄、发散,并从体内排出,正如朱丹溪说:“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温散。”
参考文献
[1] 刘河间.素问玄机病原式[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3.
[2]《中华医典》电子光盘[ DB ] .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7- 900352- 22- 8 /R. 10,2001.
[3] 明·张介宾著.类经[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03.
[4] 清·汪讱庵著.叶显纯点校.医方集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