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来源:互联网 sk002 | 杨秀峰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氧分压、血二氧化碳;PH值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与判定。 方法:我院将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并观察2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SPO2及PH值。结果: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患者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外周血SPO2均优于对照组,P<0.05,PH值无明显差异。 结论: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SPO2及PH值等指标,以此改善了患者的缺氧情况,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氧分压、血二氧化碳;PH值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该疾病是由于气流受限或者阻塞而引起的,部分患者有高气道反应[1]。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者仅在适当活动时会产生气促等现象,但如若不予以重视,任由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还会产生气胸、呼吸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右心衰竭等严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危害,为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将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我院将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取计算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2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气血分析检查及X线片检查,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PaO2小于60毫米汞柱、PaCO2大于55毫米汞柱,PH值<7.35的患者;有呼吸次数在每分钟24次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禁忌的患者;气道脓性分泌物大量增加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2]。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40-75)岁,平均年龄为(62.63±3.85)岁;病程范围在(1-18)年,平均病程为(9.77±1.52)年。
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42-76)岁,平均年龄为(63.25±3.53)岁;病程范围在(1-19)年,平均病程为(9.88±1.63)年。
2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患者止咳、祛痰及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必要时予以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方法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如下[3]:
首先医护人员对s/T进行选择,对后备的通气频率进行调整,控制在频率在12次每分钟;6-8cmH2O是IPAP荧光的初始设定值,2-4cmH2O是EPAP的初始设定值,若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反应,立即对IPAP及EPAP进行调整,分别为10-20cmH2O、2-4cmH2O,并且采用鼻罩旁孔对患者进行氧疗;将脉搏的氧气饱和度控制在92.00%为最佳,每天三次至四次,每次持续2小时以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SPO2及外周血PH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2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3.0版进行处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SPO2及外周血PH值等指标采用(c±S)进行表示,用t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表示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存在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SPO2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PH值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各项指标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氧分压
(mmHg)
二氧化碳分压
(mmHg)
外周血SPO2
(mmHg)
PH值

观察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51.58±5.25
78.65±6.30
63.21±8.21
33.35±5.31
75.54±7.25
96.21±8.51
7.12±0.15
7.39±0.14

对照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52.32±5.31
60.93±4.52
63.11±8.18
45.33±6.52
78.52±8.21
89.14±8.93
7.14±0.16
7.36±0.14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指的是系终末细支气管的肺泡、肺泡囊、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发生膨胀,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气腔壁损坏的现象;其中肺炎链球菌等病菌感染,吸烟饮酒、心情焦虑、气温骤变等均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因素;位于胸廓前后的直径增大、呼吸功能减弱、呼吸音降低及明显肺部湿罗音和心率加快均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症状,如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呼吸衰竭,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4]。
无创正压通气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该正压通气的治疗原理为,当进行自主通气时,患者于吸气时,胸腔产生负压,从而扩张其肺动脉,导致气道和肺泡产生负压,因此形成了肺泡与气道口之间的压力差值,从而完成了吸气过程;于吸气后,肺部组织及胸廓由于弹性产生回缩,因此同上述理论,产生压力差(与上述压力差相反)从而完成呼气过程,以此完成了整个呼吸过程,也满足了患者进行通气的生理需要。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是由于痰液流通不畅及呼吸肌疲劳所导致的,因此,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劳及呼吸道内分泌物阻塞的现象,不仅如此,还增加了患者使用的舒适程度,且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并且无创正向通气的治疗具有易操作、损伤小且并发症少的优点,避免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气管切开术及采取插管操作的风险,并且该通气方法对于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伤害较小,并且还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对调整患者心率的效果显著[5]。
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外周血SPO2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PH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进一步说明了予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延辉.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救治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5):2983-2984.
[2]陆海英.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43例临床救治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12):75-75.
[3]梁新梅,李彦嫦.降钙素原窗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53-56.
[4]余名华.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痰液引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1):196-198.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纺织(英文版)《中国纺织(英文版)》
《中国纺织(英文版)》本刊全国众多纺织刊物中的由国家一级学会创办的、代表我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纯学术期刊,刊载内容主要有:纺织工业发展相关的原辅料、...
地球环境学报《地球环境学报》
《地球环境学报》杂志,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482/X,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专论、...
中国渔业经济《中国渔业经济》
本站致力于《中国渔业经济》同类杂志信息整理收录。本组稿中心并非中国渔业经济杂志社官方网站!投稿请联系杂志社,文章是否采用以杂志社的官方通知书为准。 《中国...
资本论研究《资本论研究》
《《资本论》研究》(Studies on the Capital)(年刊)创刊于2005年,由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主办,这个研究是有高度的,是路标式的研究探索。研究路径是“回家,回历史,回中...
剧影月报《剧影月报》
《剧影月报》杂志,双月刊,于195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地质论评《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杂志,于193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952/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通讯资料·...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