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目的 了解四川省某县乡镇公务员的睡眠现状、情绪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四川省某县37个乡镇的458名乡镇公务员,分析不同人口学情况对象睡眠质量、焦虑(SAS)和抑郁(SDS)的差异。 结果 有效调查458名乡镇公务员,其中214人存在睡眠障碍(发生率46.7%); 不同年龄(X2=100.06,P=0.00)、吸烟情况(X2=60.63,P=0.00)、饮酒情况(X2=171.92,P=0.00)、BMI(X2=21.56,P=0.00)的对象睡眠问题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象SAS量表得分(42.34±7.65)与国内常模(29.78±1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2,P=0.00);对象SDS量表均分(45.89±7.68)与国内常模(41.88±10.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P=0.00)。 结论 不同年龄、吸烟、饮酒和BMI的乡镇公务员睡眠质量和情绪障碍存在一定差异,该地区乡镇公务员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情绪障碍严重程度亦高于全国常模的一般水平。
关键词:乡镇公务员;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睡眠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公务员睡眠不良现象及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尤为突出[1]。大量国内外学者对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显示公务员群体的睡眠质量不容乐观,如广东省公务员睡眠质量不良发生率高达17.0%以上,公务员的睡眠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到自身健康状态,对工作的干扰还会影响社会行政性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转[2-4]。乡镇公务员由于身处基层,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繁琐事务,精神状态较为紧张,了解该人群的睡眠和情绪,可为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服务提供理论策略。本文对四川省某县公务员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经临床心理科分析后进行了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讨论,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6年11月-12月期间,四川省某县37个乡镇的全体公务员。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在赵嘉珩《长春市公务员睡眠质量调查》基础上修订问卷,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基本情况:包括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BMI(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进行测量和评定)。
睡眠质量: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其睡眠质量进行定量评定,该量表包括7个分量表,得分区间0-21分,以7分为正常和异常诊断的临界点,得分越高表示睡眠障碍越严重。
焦虑自评量表: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最为常见的焦虑状态量化评定量表,涵括20题,均采用四级评分,总粗分的得分区间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强。
抑郁自评量表: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为最常见的抑郁状态量化评定量表,涵括20题,均采用四级评分,总粗分的得分区间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强。
1.2.2 抽样方法:采用分层出样的方法,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分层,每层抽取11人进行调查,共407人,考虑到数据的无效率,扩大20%样本量,即拟定共调查488人。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分析进行统计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F/t进行统计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均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488份,收回有效458份,有效率93.85%。纳入调查的458名对象涉及四川省某县37个乡镇的公务员,其中男性332人,女性126人,男女比例2.6:1;对象年龄区间26-59岁,平均年龄(46.23±6.16)岁;PSQI平均得分(7.20±3.76),其中214人存在睡眠障碍(发生率46.7%),高于全国常模的一般水平[3]。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