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的比较(±s) 分组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值 手术时间(min) 202.21±14.21 204.71±15.43 0.695 0.489
术中出血量(ml) 270.15±29.22 263.82±28.92 0.897 0.373
胃肠减压时间(天) 8.03±0.97 7.82±1.06 0.837 0.406
术后胃肠减压量(ml) 2780.74±404.34 2852.65±400.20 0.737 0.464 胸管引流时间(天) 7.18±1.34 7.38±1.33 0.638 0.526
术后胸管引流量(ml) 1371.63±129.59 1346.76±133.420.779 0.439 表2 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n,%) 并发症 实验组 对照组 χ2P值 例数 构成比 例数 构成比 吻合口瘘 0.216 1.000 有
无 2 40.0
32 50.8 3 60.0
31 29.2 肺部感染★ 6.275 0.027 有
无 1 11.1
33 55.9 8 88.9
26 44.1 伤口感染 0.349 1.000 有
无 1 33.3
33 50.8 2 66.7
32 49.2 吻合口狭窄 0.731 0.673 有
无 2 33.3
32 51.6 4 66.7
32 48.4 胃排空障碍★ 7.803 0.011 有
无
反流性食管★
有
无 0 0.00
34 55.7
2 16.7
32 57.1 7 100.00
27 44.3
10 83.3
24 42.9
6.476
0.02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理想的食管癌手术切除方式应是:癌肿根治性切除,食管与残胃的消化道重建尽量符合机体的解剖及生理要求,避免造成排空障碍,以有效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实验组所采用管状胃有以下优点:(1)有效延长残胃的长度达到28cm-42cm,平均长度39cm。可使残胃延长约4-8cm,满足食管与胃在胸顶或颈部的吻合,并且对于胃体较短的患者可以增加残胃的长度,减少吻合口的张力,提高吻合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发现主动脉弓上吻合的病例采用管状胃术式效果尤为明显。(2)管状胃术式可使吻合口处血流供应增加,利于吻合口的愈合[1]。(3)管状胃在解剖基础上、形态上更接近于正常的食管,易置于食管床中,其扩张程度较小,对心肺的压迫较轻,减少患者术后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4)管状胃因生理形态上更接近食管与胃,延长的胃管不需要过分牵拉胃窦和幽门,这样相对减少了食物在胃中的停留,反流机会减少了。而且由于切除了胃小弯侧,减少了胃泌酸组织,故可能减少胸腔胃功能性排空障碍[2]。(5)胸腔胃壁在主动脉弓后间隙内轴向受压折叠,因主动脉弓对胃壁的压迫可起“阀门”作用,可在胃腔内形成高压区,减少部分胃内容物反流,有一定抗反流作用[3]。傅俊惠[4]等报道发现管状胃代食管较全胃代食管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率低,在预防术后食管反流性炎较传统全胃代食管有明显优势,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全胃代食管与管状胃代食管的手术方式相比,受胃体长度的影响,全胃代食管的吻合口张力偏大,且游离胃体时破坏了胃体血管致吻合口血供减少,更容易出现吻合口瘘。另外全胃留置于胸腔内,蠕动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胃排空障碍,同时由于进食后胃体的扩张,压迫心肺造成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产生胸胃综合征,这些是术后并发症中全胃组明显高于管状胃组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日渐增加,采用管状胃代替食管手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的心肺功能恢复也较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M.Buunen,P.P.G.M.Rooijens,H.J.Smaal,et al.Vascular anatomy of the stomach related to gastric tube construction[J].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2008, 21:272-274.
[2]周钢,刑宇彤,乔峰,等.管状胃替代食管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学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1):50.
[3] 陈树群,张业,伍传新,等.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附 69 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4):347-348.
[4] 傅俊惠,黄建豪,郑海波,等.切除胃小弯的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7,9(7):94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