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时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如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SAS评分。结果(1)65例患者中,有63例接受SAS评分。术后的SAS评分平均为26.13±2.3分,显著低于术前评分(P<0.05)。(2)65例患者参与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率高达95.4%。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率为7.7%,通过及时治疗与护理均已消除。结论心脏介入手术需要综合性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的配合,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降低其焦虑症与手术并发症,同时能够达到很好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脏;介入;护理
心脏介入是介于内科与外科之间的一种治疗手段,是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先进新型技术[1]。临床上主要有譬如先心病介入性治疗、埋藏式起搏器安装术、射频消融术、冠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等。相对外科手术来说,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轻,而且疗效快,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2]。但是由于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技术,对于手术顺利及术后恢复来说,相应的护理配合是必要的。现笔者针对我院65例冠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总结手术治疗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SAS评分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接受冠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65例,其中急性心梗死患者7例,单血管病变患者30例,双血管及以上病变患者28例。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1.28±6.16岁)。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①常规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手术当日着宽松(开衫)衣服,身上不能携带有任何饰品,女性患者不要穿胸罩;遵医嘱给予术前静脉或口服药物,静脉输液尽量选择左上肢,因为手术多选用右桡动脉。②心理与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疗效等,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介入治疗是采用先进设备、对患者创伤小能减轻其病痛、疗效好恢复快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介绍相应手术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术前指导患者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为主,勿食易腹胀难消化的食物,进餐量减少至平时的70℅-80℅。③药物护理:术前准备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防止术中术后血栓形成;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1.2.2术中护理----①常规护理:帮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床,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中的设备与药物的准备;建立静脉通道并以生理盐水维持;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若心率过低则静脉注射0.5mg的阿托品;术中应持续关注患者的病情并作记录。②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变化:术中因导管与造影剂的刺激影响,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心动过速、早搏等。心率<60次/min时,嘱患者作咳嗽动作以排除造影剂,必要时需静脉注射0.5~1mg的阿托品[3]。出现其他心率问题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治疗。③冠状动脉内压力检测:因手术中导管会对冠状动脉产生堵塞,因此需时刻关注患者冠状动脉内压力,发现压力显著下降或不正常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可注射多巴胺以回复压力正常。④造影后、介入治疗前应给予患者肝素化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防治血栓形成;每持续1h追加一次肝素,并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1.2.3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术后应给予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包括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有心律失常等问题;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有无渗血、血肿情况,若有出血则应及时在穿此处进行压迫止血处理;对患者术侧肢体制动24h,绝对卧床24h,观察患者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术侧肢体因血流速度减慢可能形成血栓,应按时给予患者肢体按摩;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按时给予抗炎抗凝补液治疗;给予患者术后造影剂排除护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多排尿,必要时给予患者利尿剂帮助排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若有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治疗。②心理与饮食护理:介入手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对许多患者来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能会影响术后的恢复,因此术后应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了解介入手术的有益性,避免其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帮助患者保持信心;给予患者正确的术后饮食指导,不可因减少大小便次数而减少进食,这样不利于造影剂排出,更容易引起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症状;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鼓励患者大量饮水,每4h饮水2000ml左右。③出院指导:患者治疗出院时嘱咐患者用药事项;指导患者饮食注意事项,不暴饮暴食;适当参加户外活动,以不引起心脏不适为准,保持充分的睡眠;定期复查,若有不适应及时检查治疗。
1.3评价标准 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分界值为50分[4],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越焦虑。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患者档案建立相应的Excel表格,并录入患者术前术后的量表评分,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分析,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前、术后SAS评分
65例患者中,63例自愿接受SAS评分,其中术前SAS评分为44.7±1.5分,患者多数对于介入治疗对自身疾病的有效性以及介入治疗的过程表示焦虑。术后出院时SAS评分为26.13±2.3分,患者在接受有效的介入治疗后,结合术前术中及术后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其他护理,患者心情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全面的护理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具有重要作用。
2.2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调查
并文中出现5例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率为7.7%。术后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95.4%。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调查 尿潴留 红肿 渗血 护理满意度 患者n=65 3 1 1 95.4%(62/65) 3讨论
介入治疗是目前除了外科、内科手术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在心脏病治疗中,其创伤小、疗效快的优点使其得以广泛应用。而对于介入治疗来说,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性护理则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于介入治疗的过程及其疗效有不确定、焦虑等心理障碍,容易引起术前术后焦虑、紧张,造成手术困难或者影响术后恢复。比如术后的渗血、血肿等并发症除了抗凝药物、术侧肢体制动不良引起外,患者的躁动不安造成压迫不当也容易引起此症[5]。因此术前及术后恢复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中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术后患者病情的观察,都是治疗是否有效、术后恢复是否快速的保证。另外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饮食以及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对术中手术及术后恢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