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用黄芪建中汤联合火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20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用口服黄芪建中汤联合火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仅口服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2周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5.0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火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用黄芪建中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胃痛;黄芪建中汤;火针;脾胃虚寒
胃痛,又称胃脘痛,在西医学上,可被分类为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症、胃下垂及胃痉挛等疾病。脾胃虚寒型是最常见的临床分型,症见常为胃部隐约作痛且连续不断,患者好暖喜按。患者在空腹时疼痛更甚,进食后可缓解,身体状态不佳如劳累疲惫或受凉则会发作甚至加重,泛吐清水,舌淡苔白,大便溏薄,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脉虚弱或迟缓[1]。其基本病机是是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黄芪建中汤是温阳健脾的代表方,而火针能够补火助阳,温通经络。我科在2014年5月~2015年10月对门诊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口服黄芪建中汤联合火针治疗,同时间段选取60例以口服黄芪建中汤治疗,对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中医科门诊从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0~60岁,病程半年~3年;对照组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9~30岁,病程半年~3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部隐痛,好暖喜按,遇寒加重,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状。两组患者在以上各项基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诊断标准制定。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2)患有消化道出血、胃息肉、胃神经官能症或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3)中途退出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1)火针治疗:先行皮肤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上脘、中脘、下脘、关元、气海、脾腧、胃腧穴,然后立即将针拔出,隔日1次,2周一疗程。(2)黄芪建中汤:黄芪20g,大枣10g白芍15g,桂枝12g,生姜10g,甘草10g,饴糖50g;若伴反酸者,加瓦楞子15g或乌贼骨15g制酸止痛;若伴腹胀者,加木香10g,砂仁10g行气和胃;若泛吐清水者,加半夏15g,茯苓15g温胃化饮。煎服法:用清水600ml浸泡药物半小时后,文火煮沸,余药汁300ml滤除药汁,分早晚2次饭前半小时温服,每次150ml,2周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单纯口服黄芪建中汤加减。其组方、煎煮方法、疗程均与观察组相同。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的疗效标准,将患者治疗分为治愈、好转、无效3个等级。治愈:胃痛症状及其他体征均消失;好转:胃痛症状缓解,发作频率减少;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3.2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软体包做统计学分析,技量资料用X²表示,计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3.3治疗结果
见下表: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n 痊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60 15 39 6 90.00 对照组 60 9 30 23 65.00 4.讨论
胃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以西医诊疗角度看,胃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其发病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的刺激性物质(如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口服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药物(如洋地黄、布洛芬、水杨酸盐、消炎痛等)以及长期神经紧崩,饮食不规律等。其治疗方法为疼痛发作时可以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解痉。若出现胃酸增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这些药物可以与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发生不可逆结合,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其对胃黏膜的腐蚀[4]。症状较轻患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氢氧化铝胺等。若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需以口服抗生素辅助治疗。但因其治标不治本,患者常饱受疼痛反复的痛苦。古代医书对胃痛早有记载,《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须分久新。《医法圆通》:按胃痛一证,有饮食、寒热、虚实之别,切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当于胃中往来之气机上理会方可。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病机制是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脾胃虚寒型胃痛是最常见的类型,其病机为脾胃阳虚,寒自内生。黄芪建中汤由黄芪加小建中汤组成,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同时使用,可起到共奏温中健脾、止痛和胃的效果。火针疗法是指把特别材料制成的细火针经酒精灯烧红后迅速扎入人体相关指定穴位与部位的疗法[5]。具有助阳补火、温经通脉、活血行气作用,本次研究对60例患者采用了黄芪建中汤联合火针治疗的方式,总有效率达到了90%,同时表示该疗法标本兼治的效果,对缓解病症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美蓉,吴爱芬,王芳等.吴品琮调理脾胃治疗产后病验案[J].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6):450-45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4(5):51-52.
[3]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30-31
[4]陈敏,邹晓平,质子泵抑制剂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2,33(5):580-582.
[5]沈甜,张彩荣,李忠仁.火针的临床应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1):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