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126例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三个月至半年,治愈113例达89.7%,有效13例,达10.3%,无效零例。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克雷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克雷氏骨折 手法整复 小夹板固定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6例中男38例,女88例,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50岁以上76 例,12岁以下9例,13-49岁41例。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
对于无移位骨折,直接小夹板固定。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应给予麻醉下整复。
①麻醉:2%利多卡因5~10ml骨折处局部浸润麻醉。②体位;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③整复:麻醉5-10分钟,助手握肘部作对抗牵引,术者双手握大小鱼际处,经充分持续牵引约5分钟左右以解脱嵌插,迅速置腕关节于掌屈尺偏位,矫正下骨折段的桡侧和背侧移位,细心触摸骨折部,调理桡骨远端关节,梳理肌腱,使之恢复到正常位置。④固定:用绷带反复折叠数层做成纱布垫约5*6CM两块,分别放在桡骨背桡侧和骨折近端的掌侧,用胶布”S”固定,放夹板,桡侧背侧夹板稍长,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屈,掌侧及尺侧夹板稍短,达腕关节近侧,以利手腕的掌屈及尺偏活动,绷带捆扎。捆扎松紧以上下活动1cm为宜。前臂保持中立位或稍旋后位,三角巾悬挂胸前。⑤康复治疗:第1周活动手指做握拳动作,避免腕肘肩的活动;第2周做腕掌屈尺偏的活动,避免腕背屈桡偏;第3~4周做肩肘关节的活动,活动频率和范围逐渐增大;第4周作前臂旋转活动;4~6周拆除夹板,进一步锻炼。⑥辅助治疗:拆夹板后局部热敷理疗。
2、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按黄献民等报道评价标准【1】:优:接近解剖对位,X线片骨折对位对线佳,关节正常,患者无麻木症状,恢复正常工作。良:骨折近似解剖复位,X线片骨折有轻度掌倾角畸形。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患者无麻痛感。可:桡骨远端骨折嵌入缩短较明显,下尺桡关节后旋时有痛感。
2.2结果如下:骨折复位 手法整复后骨折均达到复位标准: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远侧1cm左右;桡骨远端背侧平坦,掌侧弧形凹陷恢复;尺骨小头位置正常,手指活动正常;x线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5°~15°的掌侧倾斜。经半年随访:3例前臂旋转功能轻度受限,均为65岁以上老年粉碎性骨折;35例活动较多时腕关节稍肿痛,休息后好转:85例无明显症状;失访3例,优良率95%。
3、讨论
3.1 克雷氏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往往局部形成血肿,背侧皮质骨嵌插,远骨折段移向背桡侧;如外力更大骨折远段明显移位,常形成粉碎型。一般骨折多为横断,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常粉碎并波及关节面,骨折移位明显者腕成“餐叉”畸形。由于克雷氏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距关节面较近,即使切开复位内固定,亦可能复位不理想,特别是老年患者的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更是无明显优势。
3.2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优点:①操作简单,治疗及时,有利于患者接受。②外固定材料取材容易,费用低,不需住院治疗。③免除了手术治疗对患者腕部造成的再次伤害,腕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小。④对关节功能影响小,不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
4、关键
4.1手法整复 牵引为整复的第一步,牵引时着力的部位要准确,力量要适度,牵引可以纠正嵌插短缩移位,使软组织得以松解,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使用手法时,双手大拇指需要紧扣桡骨骨折远端,不可在腕骨和掌骨上用力。
4.2固定方法 手法整复后,需在牵引下行夹板固定在掌屈尺偏位,压垫的位置要准确,大小合适,正确的放置可使残留移位在功能锻炼中得到纠正。扎带的捆绑松紧要适宜,早期须每两日调整松紧,防止骨折再移位,尤其是固定后的一周内。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①观察伤肢远端血运情况,避免组织坏死;②经常复查X线片以调整纸垫;③早期加强康复训练;④固定时间不宜超过6周,过长会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黄献民、邓木旺、钟祥章等,手法整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57例[J]中国骨伤,2000,13(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