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n,FD)是指具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极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占消化科门诊人数30-40%以上[1]。在西方发达国家FD也占消化疾病20-30%。其发病率高,但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临床上对FD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现有的文献资料多从提高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神经系统或胃肠激素调节等方面加以治疗。通过对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FD患者分别予以单纯曲美布汀,单纯氟西汀和曲美布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照,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脾胃科门诊接受治疗的94例FD患者。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的餐后饱胀不适、上腹胀满、早饱、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和反酸、嗳气等症状。诊断前上述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排除标准:⑴就诊前1周胃镜检查有胃、食管等器质性病变者;⑵ 1周前使用其他同类药物的者;⑶排除肝肾心脏功能不全,肿瘤、胆道、胰腺疾病,糖尿病,腹部手术史,过敏史,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史,孕妇,哺乳期妇女,精神病等。共纳入研究94例,男41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48.6±12.3年,病程1—20年,平均病程4.2±3.7年。入选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临床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运用数字随机分组,将94例FD患者按就诊编号分曲美布汀组(A组)31例,氟西汀组(B组)32例,曲美布汀联合氟西汀治疗治疗组(C组)31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入选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周停用对本疗效评价有影响的药物,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消化酶、抗胆碱能药物及其他胃动力促进剂等。疗程中均禁止吸烟、饮酒、饮茶等。
A组:曲美布汀(山西安特制药有限公司 ),0.1g 3次/日。
B组:氟西汀(苏州礼来制药有限公司 ),2.0mg 1次/日。
C组:曲美布汀 0.1g 3次/日+氟西汀 2.0mg 1次/日。疗程均为4周,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2.3疗效判断:用药前后随访并记录患者餐后饱胀不适、上腹胀满、早饱、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和反酸、嗳气等症状。治疗前后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观察患者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计算临床症状积分,无症状0分,需要提醒患者有意识症状存在者1分,有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者2分,症状重且持续存在影响工作为3分。
1.2.4 疗效评估: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75%。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50-75%,无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50%或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资料统计分析,使用t及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过三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发现,三组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C组治疗后与A、B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C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三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餐后饱胀 上腹胀满 早饱 恶心 呕吐 厌食 上腹痛 嗳气
A组 治疗前
治疗后
31 2.6±1.1 2.6±0.5 2.6±1.1 2.4±0.4 2.3±0.7 1.8±1.1 2.6±0.2 2.7±1.1 1.9±0.8 2.0±0.8 2.0±0.6 2.0±0.7 2.1±0.6 1.7±0.1 2.4±0.2 2.3±0.5
B组 治疗前
治疗后
32 2.8±1.2 2.7±0.6 2.4±0.4 2.2±0.3 2.3±0.7 1.8±0.3 2.9±1.0 2.1±0.8 1.9±0.7 1.8±0.9 2.3±0.3 2.0±0.7 2.0±0.6 1.7±0.2 2.6±0.5 2.0±0.3
C组 治疗前
治疗后
31 2.6±1.3 2.7±0.4 2.4±0.6 2.2±0.5 2.3±0.7 1.8±0.3 2.9±0.9 2.1±0.7 1.3±0.6 0.7±0.8 1.4±0.8 1.6±0.6 1.3±0.5 1.6±0.8 1.5±0.6 1.3±0.9 *A、B、C三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P>0.05) # C组治疗后与A、B组症状积分比较(P<0.05)
2.2三组服药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A组有2例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腹痛,轻度腹泻,未经治疗自行缓解,B组有4例患者出现服药后乏力,头晕症状,C组有7例出现服药后乏力,头晕,精神差,嗜睡,症状轻微,无需处理。
表2 三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31 9(29.0%) 12(39.7%) 10(32.3%) 21(68.7%) B组 32 8(25.0%) 13(34.4%) 13(40.6%) 19(59.4%) C组 31 11(61.3%) 9(29.0%) 3(9.7%) 28(90.3%) C组与A、B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FD是胃肠道非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国外报道FD的发病率为19-41%,国内占消化门诊20-40%[1]。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相关研究认为引起FD可能因素有:1)胃或十二指肠炎,2)胃肠运动功能障碍,3)胃肠感觉功能异常,4)幽门螺杆菌感染,5)胃电活动异常,6)迷走神经张力低,7)饮食、情绪、心理因素等。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功能、胃黏膜保护剂、助消化药、抗焦虑抑郁药等。但现有药物治疗方案疗效报道不一致,循证医学证据力不足,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发病机制之一,促胃动力药在动力障碍样型消化不良的患者中有一定疗效。但相关研究表明[6 7 8 9 10 11 12],尽管促胃动力药(如西沙必利、多潘力酮和甲氧氯普胺等)对FD患者的症状评分与基线比较有所改善,但并不优于安慰剂。促胃动力药疗效不佳的原因,需要更加完善的临床试验来解释。曲美布汀是全胃肠动力调节剂,主要作用于外周胃肠道神经丛阿片受体,对消化道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当胃肠处于高动力状态时,曲美布汀作为K阿片样受体激动剂,作用于周围和中枢的迷走和非迷走传入通路中的受体,降低神经兴奋性,抑制胆碱能神经,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抑制了胃肠运动[2] 。当胃肠处于低动力状态时,曲美布汀激活阿片u受体,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肾上腺素释放,并且直接解除了对胆碱能神经的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增加[6 7 8 9 10 11 13]。以上结果,促进胃肠运动、加强胃与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使胃的不规则性运动规律化。同时,曲美布汀还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的K+ 、Ca2+通道,选择性的阻滞了Ca2+的内流或K+的外流,降低或增加患者伤害性感受的阈值,从而调节胃肠道肌群的活动,缓解症状。本临床研究表明单纯使用曲美布汀治疗组临床疗效低于联合组,且对比分析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
3,2 近年,国内有对FD患者进行焦虑与抑郁的研究,发现FD患者中26.3%有焦虑情绪,31.7%有抑郁情绪。FD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水平,而且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与焦虑、抑郁分数成正相关[5]。其他一些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相似[10 11]。抗精神病药对FD的治疗是近年的一个热点。氟西汀是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受体的激活在许多组织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胃肠道、肾上腺及膀胱[2 3 4 12 16 17 18 19]。5-羟色胺既是一种神经递质,又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在中枢系统和周围组织中起着多种生理作用。可通过不同的受体亚型分别作用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同时,也可阻断FD患者的躯体症状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恶性循环,降低了复发率[2 3 5]。FD目前并无特效药物治疗。本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氟西汀组与单纯使用曲美布汀疗效相当,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治疗上需以综合治疗为基础,同时针对患者的症状特点予个体化治疗。需要对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指导,联合抗抑郁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