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来源:互联网 sk019 | 胡常玲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加味三香汤;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目的:对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进行探究。 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选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双号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与加味三香汤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餐后饱胀评分、上腹疼痛评分、上腹灼烧评分、早饱评分、恶心评分、嗳气评分、呕吐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加味三香汤;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胃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早饱、餐后上腹饱胀、上腹痛、嗳气及烧心等是该疾病常见的症状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中常采用西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我院为探究加味三香汤对肝郁脾虚型FD的临床疗效,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研究,详细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进行研究,经单双号随机分组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为(42.91±4.35)岁;平均病程为(4.09±0.87)年。

  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为(43.01±4.42)岁;平均病程为(4.13±0.71)年。

  入选标准:符合肝郁脾虚型FD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的患者;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同时进入研究的近期内(4周)未使用关于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疾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经检验发现患者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

  以上两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即为患者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一天三次,一次2粒)与法莫替丁片(一天2次,一次20毫克)进行治疗,用药方式均为口服。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加味三香汤治疗,该药方由20克焦槟榔、莱菔子,15克茯苓、生白术、党参、枳实、炒神曲、白豆蔻、鸡内金,10克广木香、藿香、香附、厚朴及柴胡组成。若患者伴随烧心及反酸症状,可在药方中增加30克瓦楞子与乌贼骨;若患者伴随畏寒喜暖情况,可增加10克高良姜;若伴随疼痛,可在药方中增加30克白芍,10克当归、川楝子及延胡索;若患者伴随明显的口干且急躁易怒症状,可在药方中增加10克柴胡,6克龙胆草及5克黄连;便秘患者可在药方中增加30克火麻仁,15克瓜蒌;气虚便秘患者可增加30克黄芪,15克肉苁蓉。一天一剂,取200毫升药汁,分别为早、晚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次100毫升。两组患者均给予四周即一疗程的治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上述两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根据患者症状(餐后饱胀、上腹疼痛、上腹灼烧、早饱、恶心、嗳气、呕吐)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为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各症状评分之和即为患者的症状积分。

  1.4 统计学处理

  上述两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8.0版进行处理,两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症状积分均为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餐后饱胀评分、上腹疼痛评分、上腹灼烧评分、早饱评分、恶心评分、嗳气评分、呕吐评分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症状积分(n,x±s,分)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30 30 餐后饱胀评分 1.03±0.42 2.51±0.53 上腹疼痛评分 0.95±0.12 2.14±0.49 上腹灼烧评分 1.17±0.33 2.43±0.50 早饱评分 0.80±0.21 1.93±0.30 恶心评分 0.51±0.14 1.39±0.28 嗳气评分 0.69±0.18 1.35±0.31 呕吐评分 0.50±0.11 1.59±0.43 症状积分 5.65±1.51 13.34±2.84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疾病又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碍、内脏敏感性提升等因素均与其发病机制相关,临床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采用抑酸、促胃肠道动力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3]。

  现代临床医学中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亦存在密切关系。该观点与祖国医学中的情志致病理论相似,祖国医学认为,肝脏与情志存在密切关系,若患者的情志不舒,则可能致使肝失疏泄及肝气郁滞,进一步导致脾胃运化及升降失常,使得患者出现嗳气、早饱、腹胀等一系列FD症状[4]。除此之外,该疾病与患者的脾脏存在密切关系,由于患者肝脾密切相连,因此病理中亦可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此类疾病患者通常伴随肝郁脾虚症候,因此为患者开展健脾疏肝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向。

  祖国医学将FD划分于“痞满”与“胃痛”等疾病的范畴内,脾虚与疾病发生存在密切关联[5]。加味三香汤具有较强的疏肝解郁及健脾补肝的功效,该药方中,香附可发挥和胃解郁、疏肝理气及通调气滞等效果;藿香可发挥化湿醒脾、和中止呕等功效;广木香可疏肝解郁及理气消食;生白术、党参及茯苓等药材具有和胃补中、健脾益气等效果;枳实、厚朴、莱菔子、柴胡及焦槟榔具有破气消痞及疏肝、理气、宽中的效果;鸡内金及炒神曲可发挥消失化滞及健运脾胃的作用。将上述药材联合使用,可达到健脾化湿及疏肝理气的功效,对患者肝郁脾虚的症状进行有效的消除。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后饱胀评分、上腹疼痛评分、上腹灼烧评分、早饱评分、恶心评分、嗳气评分、呕吐评分及症状积分分别为(1.03±0.42)分、(0.95±0.12)分、(1.17±0.33)分、(0.80±0.21)分、(0.51±0.14)分、(0.69±0.18)分、(0.50±0.11)分及(5.65±1.5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为患者使用加味三香汤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同时该药物对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症状具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给予肝郁脾虚型FD患者加味三香汤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卫华, 王微, 吕冉,等. 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 环球中医药, 2014,7(6):437-440.

  [2]朱丽丽, 赵晓峰, 郭海,等. 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 中药材, 2015, 38(11):2442-2444.

  [3]赵娜. 加味三香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招生考试通讯《招生考试通讯》
《招生考试通讯》杂志,月刊,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沈阳市教育局主管,沈阳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
氮肥与合成气《氮肥与合成气》
《氮肥与合成气》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2137/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节能技...
创作《创作》
《创作》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317/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地久天长、我思...
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半月刊,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261/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语...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321/O6,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进...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