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已知再障发病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SAA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是血液病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9岁,于2011年4月因“头晕乏力面色苍白3个月”收住我院血液科,当时查体:皮肤粘膜重度苍白、无出血及黄染,胸骨无压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不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02×109 /L HB: 68g/L PLT:8×109 /L,中性 7.1%,淋巴87.4%、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淋巴细胞亚群:CD3+ 81.39%,CD3+CD4+ 47.26% ,CD8 30.93% , CD3+CD4+/CD3+CD8 1.53%。骨髓穿刺:有核细胞增生尚活跃、可见非造血细胞,粒21%、红7.5%两系均减低,巨核细胞全片未见,粒:红=2.8:1 ,各阶段细胞比值均减低,粒系、红系形态未见异常。淋巴细胞比值高占67.5%。形态未见异常。骨髓活检:骨髓增生减低、非造血组织多见。骨髓流式:R1 32.34% R2 20.47% R3 2.32% R4 12.13% R5 4.14% R6 21.07% 。染色体:46 XX[20]。根据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标准,患者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于当年5月.26日行抗胸腺球蛋白(ATG)联合环孢霉素治疗。患者体重57kg,ATG(兔),3.75mg/kg/日共6日结束,维持每日口服环孢素100mg,Q12h,预约输注辐照血小板及辐照红细胞支持治疗,并每日雨衣小剂量糖皮质激素20mg/日,安特尔40mg/日、三次及抗组胺类药物预防异种蛋白过敏反应,予以口服伏立康唑片剂预防真菌感染,治疗两周后血象较前明显上升,血常规:WBC:2.7×109 /L HB: 92g/L PLT:36×109 /L,报出院。此后定期入院复查,血常规复查:WBC:4.03×109 /L HB: 98g/L PLT:43×109 /L,复查骨髓、染色体、FISH等检查均正常。 患者2015年元月17日因“右髋关节疼痛11月加重2月”再次复治收住我科,患者1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疼痛性质为酸痛,弯腰、劳累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疼痛部分缓解,患者当时未在意,间断口服扶他林片治疗,效果欠佳,2月前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呈持续性疼痛,行走活动室疼痛加重故来我院复诊。查骶髂关节CT检查: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住骨科检查治疗。
讨论:
ATG是强效免疫抑制剂,有抗血小板活性,再障患者应用ATG需要密切监测,积极预防和治疗发热和感染,保证足够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20×109/L以上。目前国内用于再障治疗的ATG主要有:猪ATG,剂量在20-30mg/kg/d;兔ATG(即复宁,健赞),剂量在2.5-3.5mg/kg/d。
ATG需应用5天,每天通过静脉输注12-18个小时。兔ATG先将2.5mg或猪ATG 25mg加到100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小时行静脉试验,观察是否有严重全身反应或是过敏反应,发生者则ATG不能输注。猪ATG常备有皮试用药,但多呈阳性。
每天用ATG之前30分钟先静滴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物。每日糖皮质激素应用总量以泼尼松1mg/kg/d换算为甲泼尼松龙、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经另一静脉通道与ATG同步输注。急性副作用包括超敏反应、发热、僵直、皮疹、高血压或低血压及液体潴留。患者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肾上腺素。
第一次ATG治疗无效或是复发患者推荐第二次使用ATG治疗。两次间隔不能少于3个月,最好6个月,因为多数患者3-6个月左右才显示疗效。前次治疗疗效佳者,再次治疗多数依然敏感,但疗效不良者再次治疗起效可能不大。第二个疗程ATG,一般选择另一来源的ATG,以减少过敏反应和血清病机会。本患者第一次用ATG治疗,效果较明显,但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最后提示,对于再障患者来说,治疗应当特别注意以上的相关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