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胸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大多数患儿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处理将危急生命[1]。随着新生儿复苏、气管插管、球囊加压呼吸和呼吸机的应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率逐渐增多。现将我院新生儿科自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48例新生儿气胸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8例患儿中,男29例,女19例;早产儿18例,足月儿24例,过期产儿6例;顺产26例,剖宫产22例。年龄:生后1小时--5天;出生时Apgar评分<3分8例,3-7分17例,>8分23例,生后有复苏抢救史28例。本组病人临床表现主要是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发阵发性青紫,烦躁不安,反应低下,呻吟伴吐沫,呼吸增快,三凹征阳性,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等。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均摄取仰卧前后胸片,15例加摄仰卧水平侧位,9例又行前后立位胸片,27例有一次或者多次的随访X线胸片,10例作胸部CT扫描。设备 美国GE公司500mA拍片机,西门子30mA移动X光机,胸部CT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
2 结果
48例新生儿气胸表现为前方气胸24例,占50.0%,内侧气胸17例,占35.4%,膈上以及外带气胸各3例,占12.5%,围绕肺周围气胸1例,占2.1%,伴有纵隔积气10例,占20.8%, 1例伴有肺发育异常;其它肺部疾病有 羊水和胎粪吸入综合症17例,占35.4%,新生儿肺透明膜病8例,占16.7%,其它肺炎8例,占16.7%。两侧不同程度气胸11例,占22.9%。
本组48例患儿中自发性气胸4例,占8.4%,均无明显肺部疾患以及心肺复苏等有关病理以及医源性因素。病理性气胸29例,占60.4%,都有羊水和胎粪吸入综合症,宫内窘迫,新生儿肺炎等病史,以前者多见;医源性气胸15例,占31.2%,出生时有明确的窒息抢救和机械通气等病史。48例患儿中不需要外科处理13例,主要是气胸量不多的患儿,需要外科处理(引流或穿刺术等)35例,其中2例患儿因病情较重家长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气胸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肺泡过度充气或者肺泡与肺间质间产生压力阶差,导致肺泡破裂而产生。临床根据气胸发病的原因分为自发性气胸、病理性气胸、医源性气胸[2]。自发性气胸往往由于患儿生后最初几次呼吸时呼吸肌活动过强,致使肺泡压力聚增所至,临床上不多见,本组有4例,表现为内侧气胸,肺部无明显异常,临床症状轻微。病理性气胸是由于肺部本身疾病引起,主要以羊水和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等为主因,本组有29例,占60.4%,其中又以以羊水和胎粪吸入综合征为常见,本组17例,在本组病例中占35.4%,引起气胸的主要原因是患儿胎粪吸入后,炎性渗出物及气管黏液堵塞,使肺泡张力性扩张而破裂所致[2] 3],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影像上除了显示气胸征象外,还能同时显示肺部病变。医源性气胸多发生于窒息复苏或者机械通气,插管时损伤气管,机械加压或机械通气压力偏高使肺泡破裂等等引起,本组15例,占31.2 %,临床表现多为危重,必须及时处理。
新生儿在X线摄片及CT检查时多采取仰卧位,胸腔前部内侧为最高点,气体多聚集于此,也可以聚于肺下缘和叶间隙内或围绕整个肺野,与年长儿、成人气胸位于外侧,把肺压缩于胸内侧明显不同,这除了与体位有关外,还可能与肺顺应性和气胸量有关[3] [4]。根据新生儿气胸气体分布与形态特点,分以下几种类型(1)前方气胸 常见,正位胸片患肺肺野透亮度增高,纵隔、心脏边缘异常锐利、清晰,水平侧位显示肺野前方透亮度增高,胸骨后间隙增宽,胸腺及前心缘向后方推压,本组有24例,占50 %。(2)内侧气胸 胸片上显示纵隔、心缘旁窄条状透亮影,其曲线形态与纵隔心缘一致,本组17例,占35.4%。(3)围绕肺周围气胸 气体从肺尖到肺底围绕肺野周围形成与肺野周围轮廓一致的透亮影,本组见1例。(4)膈上或外带气胸 肺下缘与横膈之间弧形透亮影,分布于肺野外带者与成人气胸表现相似,本组各有3例。以上各类型可单独或共同存在。(5)合并纵隔积气 新生儿气胸合并纵隔积气也不少见,本组35例伴有纵隔积气10例,占20.8%,与文献报道相仿[5]。一般认为肺泡破裂时气体沿间质进入纵隔,引起纵隔积气,显示纵隔内条形或者卵圆形透亮影,脊柱中央两侧透亮影有时可以互相连接。本组病例有10例行胸部CT扫描,CT可显示极少量的气胸,可发现因胸膜粘连等因素形成的隐匿性气胸。在CT图像上气胸表现为胸膜腔内无肺组织结构的半月形透亮影,CT值为-1000Hu,并可见肺压缩边缘,内侧气胸显示气体多位于前心膈角处无肺组织透亮影,前部气胸显示气体积于胸腔前部,肺组织及心影向后推移。本组10例CT均显示单或双侧气胸征象,CT还显示肺部炎症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例,合并肺发育异常1例,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 II型),1例肺部除气胸外未见其他异常改变;CT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气胸至关重要,但CT扫描对新生儿具有辐射损伤,因此,采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是必要的[6],本组新生儿患者全部采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
新生儿气胸有一定的影像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异常的胸膜裂隙(垂直裂)或者皮肤皱折所形成的条状影重叠于肺野上,类似被压缩肺边缘,类似气胸表现,但是通常皮肤皱折行径偏斜直伸展至胸腔以外,而气胸则限于胸腔内,垂直裂位于右下肺野外带且短直,常与充血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存。气胸还应与纵隔积气相鉴别,气胸往往显示上纵膈旁透亮影向下伸展到心脏下部以及横膈,和(或)显示肺与膈面之间异常锐利、清晰并伴有肺野异常透亮,而纵隔积气多位于前中上纵膈,一般不向下伸展到横膈,常常越过中线分布,有时可见胸腺上抬远离心底部,呈帆状位于纵膈旁,即“胸膜帆征”。水平侧位显示前上纵隔胸膜下部异常透亮,可见异常清晰的胸腺边缘。有时气胸合并纵隔积气时鉴别困难,此时CT可准确显示气胸及纵隔积气的量和位置以及肺部的其它病变[7]。
总之,新生儿气胸影像表现形态多样,临床及X线表现不典型或气体量少时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此时作胸部水平侧位、立位胸片及低剂量胸部CT检查则有利于明确的诊断,特别是CT扫描对于少量、早期、复杂的气胸以及肺内病变、胸膜及纵隔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新生儿气胸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发病急、进展快,可危及生命,因此,及早作出诊断对临床诊治新生儿气胸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静.新生儿气胸发生原因与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3):170-171.
[2] 张雅琴,崔惠英,黄晓妹,等.新生儿气胸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2):199-201.
[3] 孙国强.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09.
[4] 裘华兴,夏瑞明.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7)1078-1080.
[5] 段正凡,王家平,罗自金,等.新生儿气胸并纵隔积气的X线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7):1087-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