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由高血脂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造成脑部血管急性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引发的局部脑组织一系列缺血性症状[1]。本病临床发病率高,常遗留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临床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可稳定颈动脉动脉硬化性斑块,减小斑块面积和内膜厚度,还具有较高的抗炎作用,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作用[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2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3.2±5.7)岁;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4.5±6.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同时经TCD检查确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意识清晰;排除伴有严重并发症、严重意识障碍以及存在精神类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梗死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降低颅内压、降糖、抗凝、抗感染、保护脑细胞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80050)20mg/次,1次/d[3]。6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血脂检测于治疗后空腹12h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包括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液流变学检测于治疗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测定,包括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计算左右侧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颈总动脉IMT[4];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见表1。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HDL-C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x±s) 组别 例数 TG TC LDL-C HDL-C 观察组 60 2.92±1.21 3.58±1.07 2.65±0.43 1.22±0.51* 对照组 60 4.05±1.32 3.91±1.34 3.31±0.35 1.06±0.3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x±s) 组别 例数 全血高切黏度(m Pa·s) 全血低切黏度(m Pa·s) 血浆黏度(m 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g/L) 观察组 60 4.1±0.2 10.4±1.5 1.6±0.3 4.0±0.4 40.9±6.1 4.1±1.3* 对照组 60 5.0±0.8 11.1±1.7 2.5±0.4 4.7±0.6 44.3±3.5 4.8±1.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IMT及NIHSS比较,见表3。观察组治疗后IMT及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IMT及NIHSS比较(x±s) 组别 例数 IMT(mm) NIHSS(分) 观察组 60 1.04±0.28 3.56±1.28* 对照组 60 1.18±0.31 5.34±1.3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大中动脉,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约占19%-35%[5],而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脂质代谢紊乱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其携氧与释氧速度变慢。因此,降脂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阿托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其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小斑块脂质核心,还能促进胆固醇晶体的结构与形态变化,直接溶解胆固醇晶体,提高斑块溶解率,减小斑块面积,稳定颈动脉斑块[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HDL-C明显较对照组改善。说明阿托伐他汀降血脂效果可靠,可减少血液中脂质含量。而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提示血脂的降低,可加快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抑制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改善血液粘滞状态,提高动脉弹性,增加脑组织灌注,进而改善血流动力学。观察组治疗后IMT及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进一步说明阿托伐他汀可稳定并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受损脑组织的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改善本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素琴,王丽.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3):289-292
[2]李英姿.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28-1629
[3]杨保华,叶晓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6):1201-1204
[4]吴建峰.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8):959-962
[5]耿新贞.阿托伐他汀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3):115-116
[6]梁雁,吴泳,梁汉周等.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IL-6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6,34(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