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学生与人类生命健康牵手约定的庄严誓言。“……,守护健康,诚信博爱,让生命的鲜花永远盛开。”这是学子们“为生命而歌”的终身承诺和守望。
医学高校要紧扣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按照医学高等教育规律,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探索医学校园文化内涵,全面加强学生生命观教育,努力建设以“为生命而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积极培养“为生命而歌”的医学大学生。
一、厘清认识,构建生命观教育常态机制
生命,泛指一切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辞海》对生命的解释为“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观,即人们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特别是人类自身生命的看法、态度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彰显了生命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人们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才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宝贵性,才能把自己的生命通过实践融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进程之中,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让生命走得更远,实现人类不朽的梦想。
生命更高的、更大的价值在于以珍惜和保存生命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命的价值。作为医学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和“三个一切”理念,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医学生“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经过科学审视、深入思考,确立了“为生命而歌”的校园文化主题,积极探索和打造生命观教育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绽放生命,促使他们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坚定其珍惜生命、投身社会和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信心。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体味、认同生命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为生命而歌!
以“为生命而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生命”为核心,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绽放生命”为基本要求,以创新整体育人模式为布局的校园文化形态。学校必须按照“一条主线、二种形态、三个途径”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和抓好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命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一根主线”,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种形态”,即物质(制度、环境、活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三条途径”,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平安校园建设,处处、时时都体现生命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生命观教育覆盖于校园每个角落,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贯穿于育人整个过程。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源、本、基”,提振生命的“精、气、神”,感悟生命的“真、善、美”。
二、多措并举,凸显生命观教育特色文化
(一)在教育教学中凸显生命观教育——生命文化
1.课程体系中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作为医学高校,更深知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对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学校要将生命教育课程列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引领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如《妇产科学》中强化“堕胎即杀生”意识,规约性行为;《儿科学》中强化“胚胎即活人”认识,规约人体胚胎试验;《康复医学》中强化“创造生境”理念,提升生存质量。
2.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体验教育
诸多医学专业课程天然蕴藏着大量的生命体验教育内容,如医学生该如何向“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致敬、如何人性对待动物等。在解剖实验中,教师教育学生以敬畏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遗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在医学动物实验中,教师教育学生要用人性的光芒庇护一切生命,培育医学生的仁人善心;在后期实习实践中,教师教育学生亲身体会到病人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体会到家属面对亲人身患重病的焦急与期盼,让学生真正理解医者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伦理教育
生命伦理涉及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诸多方面的道德问题。近年来,校园自杀和群体暴力等生命伤害现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折射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学校思政教师注重以正确生命价值观为导向,注重生命价值教育与生命伦理教育的一致性,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角度分析尊重生命之重要、维护生命之迫切,进而培育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意识、“妙手仁心”的责任意识。
4.在常规管理中渗透平衡和谐教育
出生与死亡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生与死是人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平衡,学校通过生死平衡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有限人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死亡,重视有限生命中的自我价值提升。学校通过和谐教育,培养学生“和谐生命”意识,提升创造“和谐生命”的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实现自我成人与成才的和谐,实现自我、他我、社会、自然的和谐。
(二)在实践活动中凸显生命观教育——爱心文化
1.开展“安全文明教育月”主题实践活动
在“一切为了学生平安”总目标引领下,围绕“强安全教育管理,创平安文明校园”、“践行安全文明,守护珍贵生命”、“安全与文明携手,生命与仁爱同行”等主题,深入开展政治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公寓安全、就业安全、卫生健康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校园安全稳定和文明修身等方面的安全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丰富学生安全常识,提高学生避险自护能力,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以爱心社为总领坚守爱心实践
如湖南医药学院爱心社自1997年成立以来,坚守“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诚心献给朋友,热心献给公益,信心留给自己”宗旨,信守“凝聚爱,播撒爱,传递爱”誓言,坚持规范化、项目化、长期化、基地化开展爱心实践活动。先后在怀化市光荣院、福利院、特殊学校、老干活动中心、公汽公司、怀化市湖天社区、锦溪社区等四十多家单位建立了服务基地,推行定岗、定人、定时服务和“一对一”的服务制度,组织社员们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参加敬老助残、爱心家教、环境保护、无偿献血、医疗服务、法律咨询等爱心服务实践活动。并形成了随时随地自觉帮扶遭遇厄运的同学与社会人员的良好氛围。十九年来,爱心社共组织开展爱心服务活动130万人次,服务实践活动累计达246万小时,9000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多达280万毫升,面向社会捐款40万元,捐赠图书6万册,捐赠物品价值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