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葡萄膜炎;清热明目汤;减少并发症
葡萄膜炎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儿童葡萄膜炎的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年龄多在12岁以下,初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上儿童的表达能力不够完善,早期自身症状不明显,常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往往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才得以诊治,本文就近5年来对无明显诱因的小儿葡萄膜炎用清热明目汤口服,配合药渣患眼局部热敷,点0.1%地塞米松眼药水,1%阿托品眼药膏散瞳,进行临床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在院住院患者,均无明显诱因的小儿葡萄膜炎患儿,其中男22例,占42.31%.女30例,占57.69%,年龄最大为12岁,最小为2岁,其中学龄前13例,占25%,8—12岁39例,占75%。
1.2 方法 本组患儿用纯中药清热明目汤,基本方(板蓝根、 生石膏、 生薏仁、 连翘、 银花、 车前子、 知母、 甘草、 丹参)加减,水煎口服一剂/日,局部用药渣再次煎水作湿热敷或熏眼,根据不同年龄,进行加减调整中药剂量,同时用0.1%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2小时一次,炎症控制后递减,瞳孔缘粘连者用1%阿托品眼药膏点眼散瞳,粘连严重者可用散瞳合剂结膜下注射,一周后中药减量,并逐渐停药,随访,一年未复发。
1.3 疗效标准 治疗后视力提高,结膜充血消失,房闪消失,瞳孔缘后粘连部分或全部解除,自觉症状消失,随诊一年无复发。
结果 52例患儿根据不同年龄,调整中药剂量,水煎口服,一日一剂,药渣热敷患眼。同时配合0.1%地塞米松眼药水,0.1%阿托品眼药水滴眼散瞳治疗后2天,部分症状缓解,视力恢复,结膜充血减少,瞳孔缘粘连解除,房闪减轻,治疗一周后,改为隔日一剂口服.两周后逐渐停药,复查视力明显恢复,结膜充血消失,房闪消失,瞳孔缘粘连解除,自觉症状消失,随诊一年无复发。
3 讨论
葡萄膜炎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在少年儿童的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发病早期,部分患儿无结膜充血表现,即为“白色葡萄膜炎”临床上不易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患儿就诊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并发白内障.角膜带状变性.甚至激发青光眼.据文献报道.小儿葡萄膜炎发病率在1.2---11.5%之间.女性略多.本文统计显示.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约为57.69%,男性占42.31%,葡萄膜炎常见的病因有风湿.类风湿.结核.梅毒.结节病.外伤.弓形体.犬蛔虫.血管炎.病毒感染等.本文52例均为病因不明,因此患儿就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同时请儿科医生会诊,分析病因,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目前葡萄膜炎的治疗主要以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虽然此类药物效果明显,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因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早的闭合骨骺板造成青春期发育障碍及激素眼部副作用,如引起激素性白内障.青光眼等。
葡萄膜炎属中医学神瞳疾患,其病因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外伤与饮食劳倦均可引起,其病机主要在肝胆.脾胃.心肾功能的失调,早期、中期多为火强博水之邪气实证,后期多为虚实夹杂或阴虚火旺之证,治疗方面主要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利水渗湿、滋阴降火诸法。本病例报告者多因素体阳盛,感风热邪毒,内外合邪,壅滞于目,形成邪毒炽盛,气血两燔之证。病久热邪伤阴,阴经亏耗,目失濡养,临床出现目赤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房水浑浊,脉络膜渗出,视网膜水肿,口渴唇红,面赤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数。用清热明目汤口服,药渣热敷治疗。汤中用板蓝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控制炎症,减少渗出,石膏、知母清阳明胃热,滋养胃津,减轻房水浑浊,消除房闪。车前子、生薏仁清热利湿,利水除痹,丹参、甘草祛风止痛,凉血消肿,健脾益气,调和诸药,缓解眼痛,消除畏光流泪及睫状充血。
以上药物水煎口服,药渣热敷患眼,综合治疗后,达到了祛风清热,凉血解毒,利水渗湿,滋阴降火的作用,达到了抗炎、抗病毒,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52例患者用清热明目汤加减,配合阿托品散瞳,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用中药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了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此方法简便,疗效好,易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第1版,296—302.
2.高学敏.中药学【M】,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1第2版,111.
3.李佳锞.新编中医眼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第1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