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主要指患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障碍综合征,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脑卒中起病的年轻化,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脑梗死具有起病急、恢复慢、至残率高的特点,急性期治疗后存活患者中每年有65—82%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0%—2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这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对患者及早干预,及时施行有效康复措施,能预防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为患者树立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复返家庭和社会具有很重要意义[3]。笔者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时间、心理护理、偏瘫肢体康复护理、失语症状康复护理、吞咽功能障碍护理等方面结合其他学者作出的研究进行分析,现就这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时间
早期进行康复介入,对脑梗死康复预后是很重要。王清[4]等认为,可在脑梗死患者起病后24小时内指导离床活动;卢哲[5]认为,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从发病到开始实施康复训练时间小于3天;张书敏[6]等认为,应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1~2天后开展康复训练。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中指出:对那些没有严重并发症或脑水肿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就应开始床边活动。早期康复活动包括良肢位摆放,床上被动活动,床椅转移等。
2 心理护理
良好的康复护理是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成功的基础,脑梗死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大部分患者对突发疾病缺乏足够心理准备,起病后生活不能自理,感到康复无望,易造成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据相关统计,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高达35.3%[7]。田艳[8]认为在疾病初期,患者对疾病没有正确认识而导致发生严重心理问题,因此,在起病初期对脑梗死患者的情况进行疾病介绍,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个大体认识,对于症状反复出现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将不良心理的影响告知患者,从而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疾病恢复期,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疾病的原因,机体机能没能那么快恢复,部分患者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心理,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鼓励其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的生活,激发患者的社会责任感,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使患者能够按计划完成康复训练[9]。
3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迟慧艳[10]等认为脑梗死偏瘫早期阶段应重视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否则可能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功能训练与力量训练是患者肢体早期训练的重要阶段,功能训练有助于损伤后大脑皮质的重组,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活动能力,力量功能训练主要是为训练末梢肢体康复模式的伸或抓的活动[11]。李涛敏[12]认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开始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杨复君[13]认为良肢位摆放及功能锻炼应早期进行,只有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加上功能锻炼,才能大幅度降低病人致残率。毛宇红[14]认为需尽早对患者进行患侧肢体被动运动,活动顺序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进行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及外展,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伸展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患者无不适为度。每个动作重复10~15遍,每日2次以上。苏华[15]认为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利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通过针灸可直接影响大脑皮层,促使患者脑细胞血液循环得到明显改善且增加血流量,对于患者脑细胞的兴奋性恢复十分有利,可促使脑组织受损情况最大限度减轻,对患者症状改善及肢体功能康复均十分有利。程俊[16]认为在对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同时,联用中医穴位按压,能有效提高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姚晓岚等[17]认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核心力量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孙新芳等[18]认为,康复运动联合镜像运动疗法有助于大脑皮层运动前区的重新恢复,对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李红梅[19]认为康复训练护理工作不可能代替解决患者的生活和活动能力,应逐步训练患者向自理方面过渡。张静[20]认为肢体训练的程序是: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需要家属帮助训练,辅助运动需要借助康复器械,待主动运动恢复后,患者可自行运动。每次训练时间以训练后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4 失语症状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症状和程度的失语[21],临床以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最为多见[22]。腾安琪[23]认为,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起病后2周内,因此早期对患者的语言康复进行护理干预,能加速代偿活动,有助于脑梗死后高级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姜鸿[24]等认为,在语言训练时,有计划、步骤、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将听、说、动结合起来,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促进语言运动中枢的活性达到能发音、说单词、连句、说日常用语的效应。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言语交谈,以便能更好的促进患者的言语恢复。目前,有关脑梗死所致其他类型的失语的康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语言治疗持续时间、治疗强度尚没有达成一致,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探讨其有效性。
5 吞咽功能障碍护理
宋福聪[25]等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发吞咽障碍的比率很高,是造成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下降、致残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邓莉梅[26]认为,脑干部位梗死更容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食影响极大,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且由于无法顺利进食、进水,导致患者脱水、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等。曾双琴[27]认为,在患者神经症状消失48小时后即应立即开始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发音训练、咀嚼训练、吞咽训练、摄食训练4个方面。可有效避免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同时促进咽反射的恢复,最终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王宇[28]认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给予咽部冷刺激进行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每日一次,可以有效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度,从而使吞咽反射更加强烈,效果明显。钦晓英[29]等认为,起病早期使用吞咽功能治疗仪,结合药物,配合常规护理方法治疗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使病程大大缩短,同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刘英[30]认为,对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从健康教育、治疗环境和饮食等方面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促使患者对其有效的训练和护理进行配合,能改善脑梗死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预后。
6 小结
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是综合临床处理的一个部分,脑梗死后康复早期训练,结合各系统适当的功能锻炼,为疾病好转奠定了基础,由于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同时需要耐心的教会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必须根据每位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准确把握好早期康复护理介入时间,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认真细致心理护理,做好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在身体水平、精神状态水平、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的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尽最大可能保存患者的残余功能,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大程度地让患者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康复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