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病变发展的中晚期病理结果,病理变化以肺部淤血所导致的左心衰竭及体循环静脉淤血、器官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主要特征,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传统强心药为主的治疗手段虽然能改善心衰症状,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1〕.通过对武山县人民医院内科住院部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118例患者进行中西药治疗,经验方活血通脉饮治疗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8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48例.治疗组男40例、女30例;发病年龄段38~74岁;平均年龄(61.5±5.36)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32例,扩张性心肌病38例;心功能Ⅰ级1例,Ⅱ级34例,Ⅲ级3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59.5±4.17)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35例,扩张性心肌病13例;心功能Ⅰ级0例,Ⅱ级23例,Ⅲ级25例.于医院心内科病房住院治疗期间进行观察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衰程度、引发心衰的病因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48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西药如盐酸贝那普利(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390,规格:10mg/片)10mg,1次/天,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山东鲁抗集团泰安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83833,规格:40mg/片)20mg,3次/天,地高辛片(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78,规格:0.25mg/片)0.125mg,1次/天, 1次/天.同时给予安慰剂,由本科室煎药机按标准煎制成袋装汤剂,外观及服用剂量与治疗组药物一致,服法与疗程同治疗组药物.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活血通脉饮,药物组成:炙黄芪12克、归尾、炙甘草各6克、赤芍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红参、丹参各15克、枳壳、桂枝、牛膝各10克.所使用中药饮片均由天水宏仁药业公司提供.水煎服,200ml,2次/天,每日1剂.
两组均治疗3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3 检测仪器及试剂 :德国西门子Acuson SC2000四维彩超检测仪(北京迈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生化检测仪:优利特URIT8012A及试剂均由桂林优利特电子销售有限公司生产;内皮素(ET)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基免实业有限公司生产;醛固酮(ALD)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试剂盒由上海联博研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心钠素(ANP)检测试剂盒由上海联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2﹞诊断标准拟定:1多普勒彩超示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增加;2有基础性心脏病史,症状和体征;3呼吸困难;4临床可见下肢水肿、肝脏增大等全身体液潴留的表现.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心衰的心脉瘀阻证诊断标准制定.具备心悸不安,心痛时作,口唇或甲床紫暗,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或结代的证侯中的一项以上即可诊断.
1.5 纳入标准
1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心脉瘀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2 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4〕Ⅰ~Ⅲ级患者;3年龄段处于40~70岁之间的患者;4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原发病控制较理想,并持续稳定的患者. 5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无显著缺损的患者.
1.6 排除标准
1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引发心衰的患者;2由于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过敏体质患;4合并有严重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梗阻性心肌病、心包填塞、肺栓塞等患者;5精神呈现严重异常,生活及意识不能自主的患者.
1.7 方法
1.7.1 观察指标和方法
1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射血分数(EF)由武山县人民医院心脏超声检查室提供.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心钠素(ANP)浓度等相关血管活性物质测定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血进行,由武山县人民医院生化检验室提供.2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4〕:Ⅰ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无明显疲劳,气促或心悸;Ⅱ级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日常活动出现出现疲乏,心悸或气促;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轻度活动出现症状;Ⅳ级 任何体力活动均出现症状,休息时即有心衰表现,轻微活动症状加重.
1.7.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中有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标准》制定.显效:心衰基本控制,心功能提高Ⅱ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Ⅰ级,但不及Ⅱ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提高不及Ⅰ级,,甚至恶化.
中医证侯积分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拟定.以慢性心衰主要临床表现心悸,心痛时作、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观察并以无、轻、中、重4级计分:无症状计0分;轻度 (仅表现心悸,心痛时作)计2分;中度(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计4分;重度(表现口唇或甲床紫暗,下肢水肿)计6分.显效:心衰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证侯积分为0分或主次症减少≥70%;有效:治疗后心衰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心功能改善相差1级,证侯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治疗后证侯积分减少<30%.
1.7.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1.7.4 毒副作用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服用治疗药物和对照药物对上述指标有不良影响,同时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脉瘀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70例中显效40例占57.1%,有效26例占37.1%,无效4例占5.7%,总有效66例占94.3%;对照组48例,显效21例占43.8%,有效11例占22.9%,无效8例占16.7%,总有效32例占66.7%.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1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组 别 时间 例数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ml)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ml) SV(ml/beat) EF(%) 治疗组 治疗前 70 77.23±5.77 96.58±4.64 57.54±4.86 32.45±2.79
治疗后 70 58.43±5.92★△ 86.53±5.31★ 71.91±5.46★△ 46.5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