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近些年来随着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活动常体现为“个人参与”向“集体参与”转变,就活动形式而言,我们可以增加团体活动的数量,培养团队学生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此外可结合我们学院的医学特色,与助产社团、T·POS康复社团等联合,打造更具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体现活动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新生入学适应主题活动、大二学生学业与情感主题活动、大三就业与职业发展主题活动等。加强对活动形式的创新,积累经典活动案例,打造有高职医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有效衔接心理学选修与必修课程,提升教师素养。响应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院课程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与专业限选课有效结合,如康复心理学、美容营销心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助产心理学等,可由教务处组织授课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备课,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接和融合,回避重复的教学内容,拓展创新教学点,进一步敦促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在专业心理学课程中掌握职业心理技能,实现全面发展。[7]
目前从事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辅导员、医务工作者,大部分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学校可将这部分师资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督导,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
(二)反思学生成长,积极促进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是孩子天然的学校。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情感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这对一个孩子身心的成长、品德的形成关乎重大,能够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8]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和家长更应该站在同一立场、同一角度对孩子实施教育,教育合力更加能够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倘若失去任何一方的力量,教育都是残缺的。但在高职院校,教育缺位现象比比皆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忙于谋生,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学生发展的好,是学校教的好,学生发展的不好或者出现意外事故,就任意挑衅学校。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多少罪行累累臭名昭著的父母在行刑前痛哭流涕地忏悔毁掉了孩子。[9]学校可在条件允许之内,开设家长讲堂,吸引学生父母学习聆听;利用新生入学家长会,建立家校联合教育统一战线;借助网络多媒体,如QQ(群)、微信(群)、微博、贴吧等工具,实现教育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还可不定期进行电话、面对面的沟通,实现家校合作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2]陈鉴,尚虹,郭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4/12/719224_609140562.shtml
[4] 徐雪平.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05.
[5] 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年.
[7]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
[8]彭鎏佳.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4.
[9]沈雪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
吴晓博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551号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B211
电话:13608154850 邮编:643000
一、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发现一组十年前的数据,2006年我国共发生9831起严重破坏医疗卫生秩序的事件,导致5519人医务工作者受伤,医院财产损失累计超过两亿元。近年来由于医患冲突导致医务工作者自杀案例屡屡见诸报端,潸然泪下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现代医疗卫生从业者职业风险大为增加,医患矛盾有增无减,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从业者具备积极的情绪反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尚的人生观等心理素质时,才能极大地降低医患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个体成长成才的诉求
高职医学院的大学生们也许过去是一群不被父母认可、不招老师待见、不受伙伴仰慕的群体,但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努力,也能有朝一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辉煌梦想。不期然,踏入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发现除了学习障碍外,又遇到人际关系、恋爱与性、自主学习、生涯规划等诸多困惑,新一轮的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接踵而来。他们渴望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渴望成功成才,渴望回报父母和奉献社会。[1]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求
普通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课程建设较为落后,建立与时代发展、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刻不容缓的。[2]
二、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依据
(一)综合数据分析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反而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仅危害自身健康成长,更给家庭、社会、学校带来重重阻力。
2016年11月22日,一篇来自北大精神科徐凯文医生的演讲《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3]在网上点击量特别高。文中一组数据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医学刊物上的一组对比数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为1%,现在上升为13%,抑郁症发病率由20年前的0.05%,增长到现在的6%。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得愈发糟糕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成为影响家庭和谐和学校稳定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我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视,在2016年秋季针对大一大二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主要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 SCL-90量表筛查结果显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713人,占据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21.91%,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123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3.78%;此外,九大因子中,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并列前两位,成为困扰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敌对、偏执和强迫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