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分析
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19 | 汤建华 晏阳天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胸腔镜;原发性纵隔肿瘤;疗效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开胸组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腔镜组给予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比较两组患者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引流和出血量、切口长度;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胸腔镜组跟开胸组比较,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胸腔镜组相较于开胸组手术时间更短,引流和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P<0.05;胸腔镜组相较于开胸组手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确切,切口小,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胸腔镜;原发性纵隔肿瘤;疗效

  原发性纵隔肿瘤为胸外科常见疾病,包括支气管囊肿、胸内甲状腺肿、淋巴肉瘤、心包囊肿、食管囊肿等多种类型,起源于纵膈,其中良性肿瘤较多,多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预后较好。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常可出现胸闷、胸痛、干咳、声嘶等临床症状,解剖关系复杂,给手术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发展,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对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

  胸腔镜组患者男27例,女18例;1-14岁,年龄(6.34±2.13)岁。发病时间1年-3年,平均(1.51±0.29)年。

  开胸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1-14岁,年龄(6.29±2.21)岁。发病时间1年-3年,平均(1.57±0.21)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开胸组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平卧位,采取正中切口,根据传统方法切除肿瘤,并根据纵膈胸膜损伤情况决定胸腔闭式引流官留置与否。

  胸腔镜组给予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取15-30°左侧卧位,采用三孔法,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腋中线第五或第六肋间作长度20毫米左右切口作为观察孔,主、副操作孔分别在腋前线第四或第五肋间水平以及腋后线第六肋间,长度20-30毫米,将腹腔镜系统置入,对粘连进行电灼分离,显露视野,将组织和血管分离,观察解剖关系,对组织和血管进行结扎、切割、缝合,尽量采用自动缝合器[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引流和出血量、切口长度;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的差异。

  显效:经治疗,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完全切除,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经治疗,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基本切除,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显效和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

  胸腔镜组跟开胸组比较,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例数(%)]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效率 开胸组 14 23 8 37(82.22) 胸腔镜组 31 12 2 43(95.56) X2 4.050 P 0.044 2.2手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相比较

  胸腔镜组相较于开胸组手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更低,P<0.05。如表2.

  表2手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相比较[例数(%)] 组别 切口感染 肩关节活动障碍 心律失常 发生率 开胸组 4 5 1 10(22.22) 胸腔镜组 1 1 1 3(6.67) X2 8.677 P 0.000 2.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和出血量、切口长度相比较

  胸腔镜组相较于开胸组手术时间更短,引流和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和出血量、切口长度相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引流量(ml) 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开胸组 186.39±42.77 677.39±123.57 126.61±12.59 17.39±2.57 胸腔镜组 133.51±11.41 355.51±52.61 45.62±2.21 3.51±1.61 t 8.274 9.024 10.761 12.862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无典型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伴随胸闷、咳嗽、咳痰和胸痛等,个别有发热感染症状,在临床诊断上缺乏特异性,诊断难度大,一般用X线、CT和MRI等进行诊断[4]。采用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术跟传统开胸手术比较有明显优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美观度良好、术野清晰、可放大画面,可有效处理细微结构等,还可缩短手术后住院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术前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完善影像学检查,确定病变部分和周围组织关系,以更好制定手术方案[5-6]。另外,对于纵膈肿瘤的剥离赢采用锐性和钝性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在对血管进行处理时,可将小血管直接切断,但对于较大的血管应先用钛夹夹闭之后用丝线结扎再切断,以免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在对纵膈囊肿进行处理时应细心操作,尽量将囊肿完全清除,若囊肿和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则需要在将大部分囊壁切除后用电刀对残留囊壁进行烧灼处理,避免术后复发[7-8]。

  本研究中,开胸组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腔镜组给予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结果显示,胸腔镜组跟开胸组比较,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引流和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术后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的发生率更低,说明胸腔镜下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确切,切口小,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双政,黄元鲁,韦恺等.胸腔镜手术微创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6):710-713.

  [2] 徐全,柳阳春,林庆等.电视胸腔镜技术在普胸外科中的应用106例分析[J].江西医药,2011,46(1):13-15.

  [3] 岳光成,张艳峰.电视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16,24(4):95-96.

  [4] 谭征,李建华,梁靓等.全胸腔镜下治疗小儿纵隔肿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6,32(3):178-179.

  [5] 高晓天,林立尧,谢占强等.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2):226-227.

  [6] 王瑞山,胡德宏.原发性纵隔肿瘤67例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3):191-193.

  [7] 李剑明,刘汉云,张焕荣等.胸腔镜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6):695-696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当代韩国《当代韩国》
《当代韩国》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467/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韩国文化、...
新作文《新作文》
《新作文》杂志,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4-1274/G,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叶/追寻_触摸...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2001年,是由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本刊读者对象以高职高专...
今日南国《今日南国》
《今日南国》创刊于2005年,是广西日报社主办。 《今日南国》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
上海国土资源《上海国土资源》
《上海国土资源》(季刊),1980年创刊,以国土资源科研及规划管理为主要报导内容,固定开设“专家访谈”栏目。将围绕国土资源诸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相关...
经济数学《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季刊)创刊于1984年,主要刊登数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对策论、经济控制论、经济预测与决策和经济应用数学领域中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