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质量控制对策,旨在提高检验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到的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3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共出现53例标本检验不合格。对不合格标本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35.85%,痰液不合格率为32.08%,血液不合格率为11.32%,分泌物不合格率为9.43%,粪便不合格率为7.5%,无菌液体不合格率为3.77%;其中尿液标本、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标本的不合格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原因为取样不规范、样本受到污染、未及时送检、收集量不足。结论: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可有效对林很粗昂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检验,并针对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检测对策,可有效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的合格率,使临床的检验准确率大大提高,对患者的病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质量控制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也不断发展,检验仪器的提升,人员技术要求的提高,都使微生物检验进入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由于微生物检验对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对微生物的检验也提出新的要求与控制。笔者主要研究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特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到的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3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对策,旨在提高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到的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3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共出现53例标本检验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主要包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分泌物标本、血液标本等。
1.2方法
按照我国卫生部对微生物检验合格标本的相关规定,我科室组成调研小组,由经验丰富、相关知识水平较高的检验员组成调研小组,对不合格样本的采集情况、外关情况等进行详细收集,详细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情况
39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共53例为不合格标本,占13.59%。其中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35.85%,痰液不合格率为32.08%,血液不合格率为11.32%,分泌物不合格率为9.43%,粪便不合格率为7.5%,无菌液体不合格率为3.77%;其中尿液标本、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标本的不合格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情况 类型 例数 不合格率(%) 尿液 19 35.85% 痰液 17 32.08% 血液 6 11.32% 分泌物 5 9.43% 粪便 4 7.5% 无菌液体 2 3.77%
2.2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对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原因为取样不规范、样本受到污染、未及时送检、收集量不足。见表2。
表2 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标本 不合格原因 例数 百分比(%) 尿液 取样不规范 8 42.11% 样本受到污染 11 57.89% 痰液 取样不规范 8 47.06% 样本受到污染 5 29.41% 未及时送检 4 23.53% 血液 收集量不足 4 66.67% 样本受到污染 2 33.33% 分泌物 未及时送检 3 60% 样本受到污染 2 40% 粪便 未及时送检 3 75% 样本受到污染 1 25% 无菌液体 取样不规范 1 50% 样本受到污染 1 50%
3讨论
3.1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不合格原因进行整理,显示主要原因为取样不规范、样本受到污染、未及时送检、收集量不足。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是检验的的第一道程序,严格、规范的操作是保证样本使用合格的重要环节。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35.85%,其中样本受到污染是主要的原因,对于尿液样本的收集我国卫生部具有相关的条例规定,受检者应保持外阴的清洁,必要情况需要将外阴进行清洗,尿液应收集中段尿液,样本需要1小时之内送到检验科,并保证在2小时内完成相关检验。对于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的尿液应放置在冰箱内进行冷藏保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地点、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收集未能按照规范操作,导致流程的不流畅,尿液标本受到污染。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为32.08%,痰液的收集较为随意,受检人员对于相关要求不能全面理解,导致样本的收集出现问题而出现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为11.32%,主要与护理人员对血液样本的收集量不足,造成检验出现问题,同时样本受到污染也是主要的原因。临床上粪便标本多由护士采集,护工运送,而护工需兼顾多个科室,容易出现送检不及时的情况,许多标本送检时已经干燥,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影响临床诊断。而引起无菌液体及分泌物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未及时送检。
3.2质量控制对策:针对微生物检验样本不合格问题,我院特组成调研小组,针对标本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制定相关的控制策略。具体如下:(1)加强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知识培训,对相关知识,操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临床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技术水平;并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考核,以及技能大赛等,存进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的责任心。(2)加强对受检人员的健康教育,微生物检测可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图文并茂使受检者对检验的流程以及操作相关注意事项更加的有深入认知;加强护理人员对受检者的检验流程注意事项告知,同时对受检人员有疑问的地方详细、耐心的进行解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受检人员可全面接受。(3)在走廊、采集室等利用宣传海报、电视大屏等方式对检验流程、收集注意事项等进行宣传播放,使受检人员在等待的时间可以对检验标本、流程等进行相关了解。(4)加强我院检验流程的顺畅化,是检验更加方面直接,同时对未能及时检验的标本存放的环境进行严格操作,同时运送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5)建立相关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操作、检验、运送、存放等方面做好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王淑媛,柯培峰,庄浩林.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 20) : 2738 - 2739.
[2]胡丽庆,吕鹏,周永列. 中段尿在常温下保存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微生态杂志,2012,24( 12) : 1097 - 1099.
[3]李启欣,陈文芳,薛雄燕.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2013,20( 12) : 1324 - 1325.
[4]马祥斌,陈继芬.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 4) : 474 - 476.
[5]骆燕萍.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大家健康( 中旬版) ,2014,( 1) : 71~ 72.
[6]马海华.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4,( 20) : 122~ 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