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诊断学实习是医学生踏上临床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诊断学的具体教学环节中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诊断学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决定了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作为医学主体的医生,除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因此在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必须与医学专业教育同步培养,才能培养出医学生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1]。如何把人文素质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之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这是医学院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人文教育不是空泛的抽象的东西,如果将其具体、生动地体现在教与学的每一次活动中,将人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诊断学是从基础走向临床的桥梁课程, 是医学生踏上临床的第一步,如能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理想以及今后减少医疗纠纷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医学人文教育是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新的医学模式深化了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和标的认识。医学被赋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医务人员除要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外还要维护心理的健康,必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角度审视病人。诊断学教学是帮助医学生完成基础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重要过渡, 所以在问诊获得病人的完整信息、查体发现异常体征、选择实验室检查及书写病历的每一步都应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
2. 医学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要求在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大医学观,从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上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为人的本质和为人的目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当前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探寻的热点问题[2]。
3.适应医疗改革,缓解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是双向反馈的。医患关系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
在目前频发的医疗纠纷中, 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仅占少数, 多数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均占据主体地位, 如果医生包括医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 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就能有效地将医疗信息传达到患者, 并取得患者的配合顺利完成医疗实践, 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3]。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得“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对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2 加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2 1 加强教师队伍人文医学教育的自我完善与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主体,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推动学校建设能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教师在认真教授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是现代教育理念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2 2 在诊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诊断学的教学应将人文教育有机地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全过程,教师应将医学专业技能、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职业道德展现给学生,作为其学习的典范。
教学中从细节入手, 例如,问诊的内容贯穿诊疗活动的始终,且具有较强的技巧性, 因而在讲授时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可举出心身疾病等实例讲述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引导学生在临床中和患者顺利的交流、沟通,端正学生耐心询问、关心患者的态度,并将伦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引入到临床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体格检查部分的内容知识点多而碎、 实践性强,授课中要强调操作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体检训练时要强调合理、规范的逻辑顺序及原则的灵活性的重要。可以让学生相互练习,体会动作生硬、频繁变更体位时受检者的感觉。可以介绍因检体马虎导致误诊的病例等等。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检体重要性的认识,增进他们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使学生在细微之处不断受到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增强责任感。
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向学生强调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痛苦和不幸,走近的是一个弱势群体,体检时要注意保护患者身体,防止病人受凉和过度劳累,体检结束后要向病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2 3 在诊断学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维系生命与健康的神圣职业。一名好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精神。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帮助学生树立作为一个医学生的崇高的使命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要让学生懂得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病人决不仅仅只是疾病的载体。作为医生决不可只见病、不见人,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名好医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精神。诊断学作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和入门,教学者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强调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的同时,不能忽略职业品格和人文主义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自始至终地贯穿其中。教学者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5] ,春风化雨,耐心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 王海平.生命教育: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 医学与哲学:人文
社会医学版,2011 ,32 (2) : 60-63.
[2] 李 勇.陈俊国.论医学的人文性与医学人文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 1755-1756.
[3] 梁琼芳,陈志超,汤之明.从医患关系的现状论医学教育改革思路 [J]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36-37.